摩根美國科技基金


基金觀點

advisor avatar
webzz
8/31

◼發生什麼事

Nvidia與Google強強聯手,共同打造AI語言模型聯盟

◼為什麼

Nvidia輝達8月29日宣布將與Google擴大在硬體與軟體兩方面的合作, Google雲端平台將成為首批獲得輝達下一代「DGX GH200」AI超級電腦的公司,亦即首家使用輝達本月初推出的超級晶片技術。 同時Google雲端平台將可應用輝達「H100」、「A100」圖形處理器GPU技術用以提升性能,此GPU技術目前也應用於亞馬遜、微軟雲端平台中。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表示此次合作,將可擴大AI與大型語言模型的應用發展。谷歌執行長Thomas Kurian提到,目前谷歌產品大多是使用輝達GPU構建的,與輝達在GPU的擴大合作有助強化Google的大型語言模型性能。 在宣布與Google的合作關係後,輝達股價上漲4%,繼上週公布亮眼財報後,再次創下股價歷史收盤新高。Google股價也同步上漲2.7%,創下今年新高。

◼對投資人的影響

輝達與Google之間的合作,象徵著AI開發與軟體平台語言模型的軟硬整合更密切,未來也會有更多科技巨頭間在AI領域的合作,目前AI應用需求仍不斷成長,也反映於輝達近期調升第三季數據中心產品的銷售預期。 不過在眾多AI股中,就實質獲利而言,現在仍只有Nvidia獨佔鰲頭(像這樣的合作,Nvidia在賺錢,Google在燒錢),其餘AI相關概念股,仍需要時間觀察是否真的能將AI題材轉換成「實質獲利」,而不是喊喊AI口號、跟著市場熱門話題走。

*以上綜合各家投信觀點,不代表基金公司立場,不構成投資建議。
like icon
32

基金觀點

advisor avatar
webzz
8/24

◼發生什麼事

AI領頭羊NVIDIA輝達第二季營收超預期,季增88%

◼為什麼

NVIDIA 輝達於8月23日公布其第二季財報,第二季營收為135.1億美元,季增88%,創下新高。其中數據中心晶片為本季營收主要驅動業務,營收達103億美元,超乎市場預期的79.8億美元,佔總營收約七成。 而規模較小的遊戲、車用業務本季營收分別成長至24.9億美元、2.53億美元,圖形應用程式業務營收則年減24%,營收為3.79億美元,毛利率跨越七成門檻增長至71.2%。 第二季亮眼績效反映著輝達在AI人工智慧晶片製造的重要地位,輝達公布財報後,盤後一度大漲9%。 展望未來,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認為新的運算時代已來臨,全球客戶對AI伺服器與LLM大型語言模型需求將擴大。輝達對今年第三季營收預期再增長至160億美元,季增約16~21%,高於市場預期的126.1億美元。

◼對投資人的影響

NVIDIA是「摩根美國科技基金」的第二大持股,佔比約4.7%。 當NVIDIA的營收持續成長,也象徵AI科技能帶來實質營收(不過各家科技股AI純度還是有差)。雖然AI概念勢不可擋,但目前AI科技股的本益比已處於高水位,上半年的科技股漲勢已反應過高的科技股估值,且許多AI的終端應用尚未成熟,投資人不宜在現階段追高價格偏貴、AI純度不夠的科技股。

*以上綜合各家投信觀點,不代表基金公司立場,不構成投資建議。
like icon
28

基金觀點

advisor avatar
webzz
7/28

◼發生什麼事

短影音廣告神助攻,Meta財報後大漲

◼為什麼

受惠於今年的數位廣告市場回溫,Meta第二季營收達32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成長11%,創下2021年底以來最大季營收增幅。 第二季Meta旗下應用程式的廣告數量較去年同期攀升了34%,特別是Instagram上的短影音Reels的高活躍度,吸引新的廣告主進駐,加上AI技術讓廣告投放更為精準,進一步了提高公司獲利。 此外,Meta在財報中也提及了對資本支出的調整,下修了今年的支出計劃,減少非AI伺服器方面的成本,並將部分投資計劃延至2024年進行,這些因素均帶動Meta繳出亮眼財報。 雖然元宇宙部門Reality Labs仍在持續虧損,但Meta執行長祖克柏表示,元宇宙與AI的結合將是時勢所趨,公司將持續投入資本支出。市場似乎更多聚焦在Meta的AI產品和新應用程式Threads的成功,這也使得公司股價在盤後勁揚逾7%。

◼對投資人的影響

Meta是這支基金的第一大持股,比重超過5%,顯示摩根投信相當看好這檔股票。 今年以來,公司押注reels短影音的策略奏效,今年的財務表現超出市場預期。針對今年下半年,隨著新一代MR裝置Quest 3即將在秋季上市,以及Threads的後續發酵,都為Meta帶來新的成長動能。 不過雖然Meta的股價大漲,卻大幅削減今年的資本支出,可能只會對自家股價產生短期的利多,對於科技類股整體上下游的拉抬作用有限。而隨著元宇宙部門的支出在明年持續增加,公司的虧損可能會影響其獲利表現,科技業整體的未來發展仍需持續觀察。

*以上綜合各家投信觀點,不代表基金公司立場,不構成投資建議。
like icon
19

基金觀點

advisor avatar
webzz
6/29

◼發生什麼事

輝達、特斯拉股價強轉弱,科技股是否還有機會?

◼為什麼

美國計劃加重晶片出口禁令,未來輝達要出口晶片至中國,可能有更多的限制,新禁令具體細節尚未定案,不過輝達有近五分之一收入來自中國,是近期輝達股價修正的主因。 輝達近期股價轉弱,一度差點跌破400元大關,《巴隆》週刊專欄作家 Al Root認為,輝達股價的大跌也和特斯拉被降評有關 ; 高盛分析師 Mark Delaney下調特斯拉的股票評級,自「買進」下調至「續抱」。輝達和特斯拉被投資者視為AI熱潮的兩大受益股,雖然產業別不同,但近期股價走勢有亦步亦趨的感覺。 其他科技巨頭像是Meta 、Google也都有一波修正,近期偏弱的科技股,抵銷了能源、房地產類股的漲幅,也對全球股市的投資情緒有所影響。

◼對投資人的影響

年初至今升息放緩,加上AI熱潮帶動美國科技股股價不斷創新高,自5月24日輝達財報報喜之後,至6月27日,股價分別上漲了33%與34%。 然而科技股近期賣壓出籠,幾位華爾街經理人表示,考慮到這一波漲幅之大,尤其是相對於其他投資領域而言,科技股在中短期內有所回調是正常的。 聯準會於6月FOMC暗示今年可能還會再升息2碼,市場普遍已放棄對於今年會降息的預期,美股上周弱了一整周,那斯達克指數也結束八週連漲,科技股未來能否續漲,需回歸基本面、財報數字。 距離財報季也只剩下幾周,這陣子科技股獲利了結的賣壓,可能不輕。

*以上綜合各家投信觀點,不代表基金公司立場,不構成投資建議。
like icon
23

基金觀點

advisor avatar
webzz
6/1

◼發生什麼事

ChatGPT帶動AI相關產業大浪潮,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投資看點?

◼為什麼

AI聊天機器人程式ChatGPT的橫空出世,有望推動生活和各行各業的工作效率再進化,帶動像是AI伺服器、GPU等需求。 AI在未來的應用面向相當的廣泛,如雲端計算、自動化、數位娛樂等領域,可以說是無所不在。而各行各業衍生出的半導體、數據中心、 軟體及消費應用等等,正在迅速蓬勃發展。 是否會像當年元宇宙一樣,泡泡一下吹大又很快破滅? 關於這點,Nvidia的好財報讓市場稍微安心點,代表人工智慧真能為企業帶來實質的獲利。

◼對投資人的影響

與其他的科技基金相比,「摩根美國科技基金」偏向軟體跟硬體公司並重,前十大持股包含了Oracle、Netflix、Salesforce、Workday,與許多其他重押半導體的科技基金相比,這檔基金更「軟」一些。 軟體業、雲端服務這類,比起半導體業,少了去化庫存的壓力,也有機會搭上AI相關的題材。 去年積弱不振的科技成長類股,今年搖身一變再度成為市場主流。半導體庫存去化有望於上半年見底,搭配下半年為科技產業傳統旺季、AI新產品催化需求之下,有機會延續股價動能,不過提醒您,近期波動真的不小。

*以上綜合各家投信觀點,不代表基金公司立場,不構成投資建議。
like icon
34

基金觀點

advisor avatar
webzz
5/24

◼發生什麼事

Meta因把歐洲用戶資料傳輸至美國,違反歐盟針對歐盟與美國傳送數據的規定,遭重罰12億歐元。

◼為什麼

臉書母公司Meta於5月22日遭歐盟隱私監管機構重罰13億美元,創下歐盟史上針對用戶數據隱私保護最高罰款規模。歐盟隱私監管機構表示,Meta已持續多年將大量歐盟臉書用戶數據,非法轉移至美國伺服器上,儲存的數據除了構成嚴重侵權行為,可能使歐洲用戶個人數據外流,被外部機構不當使用。 目前歐盟隱私監管機構要求Meta於今年10月前停止傳送歐洲臉書用戶數據,並移除非法轉移資料。Meta於歐洲市場有近2.55億臉書用戶,歐洲區營收占總營收四分之一,一旦開始暫停資料轉移,將不利於未來Meta在歐盟的運作。針對勒令要求,Meta表示將提出上訴,尋求暫緩執行。

◼對投資人的影響

摩根美國科技基金相當看好Meta,配置超過5%,是這支基金的第一大持股。 過去Meta被罰款的事件層出不窮,近幾年接連遭歐盟因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處以罰款,包含臉書等旗下社群軟體,WhatsApp、Instagram近一年因個資外洩分別挨罰約590萬美元與4億美元。 對於科技巨頭的重罰,反應出歐盟近期針對科技業用戶資料收集嚴格監控,並且在人工智慧AI應用方面,歐洲議會於5月11日批准全球首套人工智慧監管草案,美國資訊管理局也正就人工智慧AI應用協商制訂相關監管法規。 針對AI、隱私保護等議題,多國政府有意收緊對科技巨頭的監管政策,未來值得關注相關的政策風險。

*以上綜合各家投信觀點,不代表基金公司立場,不構成投資建議。
like icon
47

基金觀點

advisor avatar
webzz
5/2

◼發生什麼事

特斯拉2023第一季財報獲利下降24%,單月(4月)股價下跌12.8%

◼為什麼

特斯拉自今年已第五度調降全球市場的車款售價,根據特斯拉財報,2023年第一季全球交付車輛年增長36% ,售價較低的車型Model3、Y 增長40%,反映降價策略有效提振購買需求。 交付車輛雖有成長,獲利表現卻下滑,因特斯拉採降價策略,衝擊到今年第一季利潤下滑24%,過往有20%以上的毛利率也降至19.3%,連帶影響到股價在四月份下跌超過10%。 目前特斯拉持續擴建工廠,產量可能追過銷量,同時馬斯克採取價格戰策略,短期利潤將受降價影響。 而特斯拉未來獲利策略將類似蘋果公司,利用前期降價累積的大量用戶,銷售自動駕駛的軟體訂閱制,不過特斯拉自動駕駛技術仍不成熟,是否能透過前期降低價格犧牲利潤,換來長期的軟體訂閱營收仍需一段時間。

◼對投資人的影響

電動車題材仍是趨勢,但近期電動車巨頭特斯拉獲利不佳,價格戰也影響到同業自行吸收高成本,調降車輛售價。整體電動車產業面臨利潤侵蝕、高庫存。 若投資人目前持有含電動車概念股的科技基金,可衡量此類型基金占整體投資組合的比例,若配置過高,宜逢高減碼,降低科技基金的大幅波動對投資組合的衝擊。 若看好特斯拉在未來的新盈利策略、自動駕駛技術發展,且手上還沒有電動車相關的部位,反而可趁波動適當逢低布局。

*以上綜合各家投信觀點,不代表基金公司立場,不構成投資建議。
like icon
37

基金觀點

advisor avatar
webzz
4/28

◼發生什麼事

Google財報報喜,科技股回神

◼為什麼

Google最新一季財報,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約2.6%,達697.9億美元,高於外界預期,利多消息激勵GOOG股價本周強勢。 推動本季財報表現超乎預期的主要原因有二: 1.廣告營收表現亮眼 一掃前幾季度因經濟景氣低迷,企業大幅縮減廣告預算的頹勢,數位廣告核心的「Google搜尋」在這一季營收上漲約2%,達 403.6 億美元。主要受惠於全球防疫政策逐漸開放,旅遊業及零售業者投入更多廣告預算來吸引消費者,帶動了廣告收益。 2.雲端業務轉虧為盈 目前全球雲端業務市場排名第三的Google雲端,自公開以來首季實現獲利,相較於去年同期虧損逾7億美元,本季獲利近2億美元。雖然部分是受到成本認列的方式改變,進而降低成本,但也大幅提升投資人的信心。

◼對投資人的影響

銀行業的動盪,持續把資金推向科技股,科技類股近期表現相對熱絡,再加上Google、Meta及微軟第一季的財報表現都超出外界預期,市場態度樂觀。 雖然近期科技股表現亮眼,不過受到經濟放緩、需求減緩,今年基本面的支撐力道相對薄弱,另外,投資人也不可忽視潛在有短期估值過高的問題。 聯準會的下一步動作也可能影響科技股的發展,美國第一季經濟成長率減緩至1.1%,而核心PCE卻相對攀升,顯示物價成長並未如預期降溫,聯準會有可能轉鷹來打壓反彈的通膨,CME Fed Watch預測五月升息一碼的機率高達84.5%。 各種市場訊息加深了停滯性通膨的可能性,若考慮通膨可能捲土重來,科技基金佔你投資組合比重不宜過高。

*以上綜合各家投信觀點,不代表基金公司立場,不構成投資建議。
like icon
17

基金觀點

advisor avatar
webzz
4/17

◼發生什麼事

人工智慧題材不斷發展,安全隱憂也逐漸浮現,OpenAI、微軟、Google、蘋果等科技巨頭也有意討論行業規範,資安問題籠罩,導致上週ChatGPT概念股如微軟、Nvidia普遍走弱。

◼為什麼

雖然像ChatGPT等人工智慧工具能帶給大眾不少方便,資安隱憂似乎對相關概念股潑了一把冷水,熱度降溫不少。 在不久前義大利數據保護局才以觸犯歐盟GDPR條例為由,下令禁止使用ChatGPT服務,在經過一段時間後,最近義大利向OpenAI提出了一部分的要求,若能達成則政府可能會解除對ChatGPT處理用戶數據的限制。 與此同時,拜登政府也開始研究是否要對ChatGPT等人工智慧工具進行審查,雖然人工智慧在近期成為熱門話題,也吸引了多家企業投注資金,但也因其還在發展階段,許多法案或審查限制也還未出爐,OpenAI、微軟、Google、蘋果等領導級公司也有意討論制定AI技術開發使用標準,在未來尚有不少挑戰、不確定性需要克服。

◼對投資人的影響

各國政府與公司將逐漸發布對於人工智慧相關產業的限制與審查,雖然人工智慧屬於目前當紅的話題之一,炒作題材的資金注入不斷,但也因其發展尚未成熟,在未來仍有諸多不確定性。希望別像前幾年臉書炒作的元宇宙題材,快速爆發又快速泡沫化。 人工智慧帶來便利的同時,或許也可能出現資安危害風險,投資價值需考慮相關的「政策風險」。近期科技股受人工智慧影響,可能動盪較大,建議投資人謹慎看待AI相關題材,對於科技相關基金應停看聽。

*以上綜合各家投信觀點,不代表基金公司立場,不構成投資建議。
like icon
94

基金觀點

advisor avatar
webzz
3/13

◼發生什麼事

矽谷銀行破產導致上週美股重挫,S&P500再度跌破4000點關卡,該危機入市、還是該逃?

◼為什麼

矽谷銀行(SVB)成立於1983年,主要為科技新創提供金融服務,目前主要客戶為科技產業和加密貨幣產業。然而,自2022年開始,美國聯準會加速升息腳步,使得科技成長放緩,加密貨幣價格重挫,導致矽谷銀行營運艱困。其借貸方式為「借入短期資金、放出長期貸款」,在利率風險急劇竄升的環境下,矽谷銀行最終無法入不敷出,進而破產。 受這項利空消息襲擊,歐美銀行股如摩根大通、美國銀行、花旗集團在3月9日股價都暴跌,許多大型銀行寫下近三年來最大單日跌幅紀錄。因美國西岸許多高科技、新興產業的公司都是矽谷銀行的重要客戶,將營運資金存放於矽谷銀行,風暴也延燒至科技股、生技股等成長型類股。近一周S&P500金融指數下跌8.5% ,以科技/成長股為主的那斯達克指數下跌4.71% ,而道瓊基礎建設指數僅下跌1.81%

◼對投資人的影響

葉倫目前已經邀請各監管機構共同協商矽谷銀行的問題,包括聯準會、聯邦存款保險公司 (FDIC)和貨幣監理署(OCC),葉倫對於銀行業監管有充足的信心,認為美國銀行體制仍有韌性,監管部門將有效的來解決矽谷銀行所造成的問題。 美國聯準會與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於台灣時間13日清晨6點發布聯合聲明,矽谷銀行的存款戶將得以提領資金,且提供銀行更多的流動性資金,以防止擠兌問題擴大,此舉有效安撫市場情緒,避免矽谷銀行破產事件延燒。 根據「滙豐投信」針對此事件的評論,短線上市場震盪在所難免,此時更能凸顯資產配置的重要性。此波科技股與金融股首當其衝,短線上投資人宜避開這兩個與矽谷銀行倒閉直接相關的產業,當機立斷思考分散至其他類股的必要性。

*以上綜合各家投信觀點,不代表基金公司立場,不構成投資建議。
矽谷銀行SVB破產,重挫全球科技股、金融股
like icon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