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些想法
發表些想法?

台股下跌破千點,終場跌幅破歷史紀錄?淺談投資時應該注意的事! 2024年4月19日,台股下跌774.08點,是歷史最大跌點! 新聞媒體很喜歡用這種『聳動』的字眼來吸引眼球。 實際上,因為目前大盤的指數已經來到2萬點左右,774.08大約就是3.8% 等於萬點的時候跌個3百多點 但,今天的下跌帶給多數投資人的資產損失,反而比當初萬點跌三百多點的時候還要大? 為什麼會這樣? 讓基金事來告訴你! 一、 盤點投資人虧損金額比市場的波動還大的原因 1. 台灣多數投資人喜好『整股投資』,所以當大型、有名的股票變貴了之後,他們不會選擇『每個標的買少一點』他們會選擇『少買一點標的』,這樣的作法造成多數人的資產都很集中。 因此當主要成分股大跌的時候對民眾的影響就會很大。 2. 較長時間的多頭容易讓大家的槓桿『無形放大』,這會導致許多人強制平倉! 這句話可能比較抽象,多數人可能無法理解。 以台指期貨來說,每1點代表的都是200元台幣,一口台指期保證金是17.9萬, 當指數是15000的時候,槓桿倍數是16倍,但當指數來到2萬點時,如果你同樣只放17.9萬,槓桿倍數來到22倍, 等於今天的震盪,多數人等不到回檔就直接被強制平倉出局了。 許多人看到那些專業投資者使用選擇權/期貨以及各種複雜的金融工具,覺得想要賺快錢、賺大錢也去模仿,多是得不償失遍體麟傷,要知道,這些金融工具都『非常非常複雜』,能通過這些工具長期賺錢的人,比中威力彩頭獎的人還要稀少,與其認為自己是『天選之人』,不如每周1,4花100買夢想,還賠得比較慢。 3. 實體經濟的不景氣使得股市的吸引力大增,許多不明就裡的投資人也湧入其中! 而且高點股市會讓人有『這邊錢很好賺』的錯覺。 目前的股票2萬點是高的,並不是說2萬=高,而是相對台灣的實體經濟。 目前全台許多企業的獲利其實都還沒復甦,許多製造業訂單也還沒回流,但股市在歷史高點,支撐起來的很多企業甚至本身都是估值(本益比)偏高的。 這種時候許多人會把夢想寄託在股票市場中,這容易讓很多不喜歡風險的投資人也進入市場投資,而這些人很容易被市場的大幅震盪給洗走,助長助跌。 因為以上3點,這次大跌帶來的虧損才會比之前同等幅度的跌幅還要大很多。 例如,今天成交金額爆量至7047.88億元,這種情況就是很多人停損出場或被震盪甩出去 但反過來再低檔的時候,沒有這種成交量 也沒有等比例的減少 也就是說 低檔沒有足夠的錢進來,高檔卻有足夠多的錢出去 整個市場中膨脹的財富多是『虛的』 實體真金白銀進出的錢加總起來的報酬不如指數 而這就是很多人看到指數『年化報酬率』很高 但實際投身股市卻沒辦法賺到錢的原因。 二、 投資人該如何才能從市場賺到錢! 1. 購買之前了解你所投資的產品,不要問賣ETF的投信業者ETF好不好,因為這樣就跟詢問水果攤販西瓜甜不甜一樣沒有參考性,需要多方查證資料後在進場。 2. 投資是一個專業的事情,不要認為自己可以拿著半吊子的興趣打敗市場的高手,千萬不要頻繁交易或使用超越負擔的槓桿。 3. 運用 基金事的『觀點產生器』與『市場快訊』充分分散風險並定期調整資產。 長期來下『你』就會是,市場贏家!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希望可以幫我們按讚分享! 如果想1分鐘就能了解自己投資的基金或ETF 發生什麼事、為什麼發生、發生後會該怎麼做,可以追蹤我們的LINE好友 @webzz 👉👉 https://page.line.me/825nhosj/ 如果想收聽更多有趣的內容,也可以訂閱我們基金事的Podcast《若只有兩千》 👉👉 https://tr.ee/Z2Hy_Tm6aL 希望大家都能在資本市場持續順利! #台股 #台積電 #股市大跌 #台股大跌 #etf #理財 #基金 #基金事

...... 查看更多
台股下跌破千點,終場跌幅破歷史紀錄?淺談投資時應該注意的事!

2024年4月19日,台股下跌774.08點,是歷史最大跌點!
新聞媒體很喜歡用這種『聳動』的字眼來吸引眼球。
實際上,因為目前大盤的指數已經來到2萬點左右,774.08大約就是3.8%
等於萬點的時候跌個3百多點

但,今天的下跌帶給多數投資人的資產損失,反而比當初萬點跌三百多點的時候還要大?
為什麼會這樣?
讓基金事來告訴你!

一、	盤點投資人虧損金額比市場的波動還大的原因

1.	台灣多數投資人喜好『整股投資』,所以當大型、有名的股票變貴了之後,他們不會選擇『每個標的買少一點』他們會選擇『少買一點標的』,這樣的作法造成多數人的資產都很集中。
因此當主要成分股大跌的時候對民眾的影響就會很大。

2.	較長時間的多頭容易讓大家的槓桿『無形放大』,這會導致許多人強制平倉!
這句話可能比較抽象,多數人可能無法理解。
以台指期貨來說,每1點代表的都是200元台幣,一口台指期保證金是17.9萬,
當指數是15000的時候,槓桿倍數是16倍,但當指數來到2萬點時,如果你同樣只放17.9萬,槓桿倍數來到22倍,
等於今天的震盪,多數人等不到回檔就直接被強制平倉出局了。

許多人看到那些專業投資者使用選擇權/期貨以及各種複雜的金融工具,覺得想要賺快錢、賺大錢也去模仿,多是得不償失遍體麟傷,要知道,這些金融工具都『非常非常複雜』,能通過這些工具長期賺錢的人,比中威力彩頭獎的人還要稀少,與其認為自己是『天選之人』,不如每周1,4花100買夢想,還賠得比較慢。

3.	實體經濟的不景氣使得股市的吸引力大增,許多不明就裡的投資人也湧入其中!
而且高點股市會讓人有『這邊錢很好賺』的錯覺。
目前的股票2萬點是高的,並不是說2萬=高,而是相對台灣的實體經濟。
目前全台許多企業的獲利其實都還沒復甦,許多製造業訂單也還沒回流,但股市在歷史高點,支撐起來的很多企業甚至本身都是估值(本益比)偏高的。
這種時候許多人會把夢想寄託在股票市場中,這容易讓很多不喜歡風險的投資人也進入市場投資,而這些人很容易被市場的大幅震盪給洗走,助長助跌。

因為以上3點,這次大跌帶來的虧損才會比之前同等幅度的跌幅還要大很多。
例如,今天成交金額爆量至7047.88億元,這種情況就是很多人停損出場或被震盪甩出去
但反過來再低檔的時候,沒有這種成交量
也沒有等比例的減少
也就是說
低檔沒有足夠的錢進來,高檔卻有足夠多的錢出去
整個市場中膨脹的財富多是『虛的』
實體真金白銀進出的錢加總起來的報酬不如指數
而這就是很多人看到指數『年化報酬率』很高
但實際投身股市卻沒辦法賺到錢的原因。

二、	投資人該如何才能從市場賺到錢!

1.	購買之前了解你所投資的產品,不要問賣ETF的投信業者ETF好不好,因為這樣就跟詢問水果攤販西瓜甜不甜一樣沒有參考性,需要多方查證資料後在進場。

2.	投資是一個專業的事情,不要認為自己可以拿著半吊子的興趣打敗市場的高手,千萬不要頻繁交易或使用超越負擔的槓桿。

3.	運用 基金事的『觀點產生器』與『市場快訊』充分分散風險並定期調整資產。
長期來下『你』就會是,市場贏家!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希望可以幫我們按讚分享!
如果想1分鐘就能了解自己投資的基金或ETF
發生什麼事、為什麼發生、發生後會該怎麼做,可以追蹤我們的LINE好友
@webzz 👉👉 https://page.line.me/825nhosj/
如果想收聽更多有趣的內容,也可以訂閱我們基金事的Podcast《若只有兩千》
👉👉 https://tr.ee/Z2Hy_Tm6aL
希望大家都能在資本市場持續順利!
#台股
#台積電
#股市大跌 #台股大跌 #etf #理財 #基金 #基金事
like icon
comment icon
留言
webzz
webzz
4/12

理專不會告訴你的事! 2024債券投資完整攻略! 3月,美國的CPI再次超乎預期,加上近期油價飆漲、就業強勁,市場討論的氛圍已經從『幾月開始降息』變成『是否應該再次升息』… 受到這個消息影響,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又再次飆漲,從3.95%上漲到4.39%! 以價格來說,約下跌了3.5%左右,讓債券投資人的虧損持續增加。 過去兩年幾乎所有的理專、理財顧問都告訴你,升息即將結束、降息即將來臨,現在就應該買債券。 但實際上真是如此嗎? 以台灣人投資債權時最常使用的工具『元大美債20年(00679B.TW)』,過去一年給投資人的報酬率是負7.01% 之所以比追蹤的ICE美國政府20+年期債券指數表現好是因為美元上漲,否則換算美元過去一年可是狠狠下跌了11.9% 可以說是狠狠打臉了這些理財顧問的建議,相比一路飆漲的股市,投資人過去兩年選擇配置在債券上的機會成本又更高了。身為投資人我們到底應該怎麼投資債券才能賺取最大的報酬率? 今天,就讓基金事來告訴你。 首先,我們要先知道兩個詞彙,分別是『效率市場』與『資金蹺蹺板』。 想準確預判債券價格變化,靠的就是這兩個指標! 先聊聊『效率市場』: 效率市場的意思就是,市場反應『利多、利空』資訊的效率,也就是價格漲跌和消息公告前後的時間差。 如果效率很高,那價格會在消息『見報』前就提早反應;反之若效率很低,很可能在好消息發生後一段時間,資金才開始買進。 例如小米汽車做出電動車,預定車數超過預期,股價大幅上漲。 因為股價的上漲時間是在前面這些好消息都發生後才開始反映的,所以小米針對這個消息的效率就很低。 反觀2021年當運價還在高點而且還在持續走高的時候,航運公司股票就提早開始下跌,反映的就是『未來』運價會跌下來。 那果不其然2022年8月的時候運價真的開始大幅下跌,但這個利空提早了1年多反應,可以說這就是市場非常有效率。 我們理解了什麼是效率後,可以開始分析目前的債券市場效率應該是好還是不好。 目前網路越來越發達,民眾取得資訊的速度越來越快,為了搶佔資訊領先,投行會想辦法做出更細緻的分析甚以求比一般散戶更早做出決斷與建議,這樣才能提供給他們最尊貴的VIP客戶和自己的自營部門時間差。 有鑑於此,美債市場是『非常有效率的市場』,而且效率越來越高! 也就是說很可能你完全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的時候,市場已經提早反映了! 因此如果等消息見報後才採取行動,投資人基本上完全無法獲利,甚至還會因此產生虧損。 例如美國這波升息循環的最後一次升息是在2023年7月,但直到11月FED才登報表示升息循環結束,而投行很可能在2022年10月確定CPI觸頂之後就開始進場布局『降息利多』,也可能是否在9月就開始預測接下來CPI即將觸頂就開始布局,而那時候一般民眾都還不知道會升息到甚麼時候,因此,等一般人看到這個消息出來後進場投資,通常都會虧錢。 畢竟一般人得到資訊的時間都是非常置後的,這也是大家賠錢的主要原因,就是你進場的時候可能是人家準備利空出盡倒貨的時候。 大家在投資美債市場以前,一定要先有這樣的認知,就是美債市場的效率非常高,我們不能光憑手上的資訊做出投資決策,還需要評比當前的價格分析目前的價位是否反映完利多還是還沒反應完全,之後再做決定才不會產生虧損。 至於第二個影響到債券價格的原因就是『資金蹺蹺板』 投資本身就是取捨的藝術。 我們選擇A不選擇B,就是因為A對我們更好! 同樣的道理,資本市場標的很多,有新興市場、有成熟市場、有股票、債券、貴金屬、能源甚至虛擬貨幣… 債券何德何能在這麼多產品中吸引資金?靠的就是本身產品的優點加上其他產品的缺點! 債券本身固定利息、固定收益、也有明確的到期時間,也就代表他的吸引力是固定的。 那能否吸引人看的就是自身的利息是否吸引人,以及其他產品報酬率和風險綜合比較起來是否比債券好還是壞。 而過去兩年,雖然債券利息很高很有誘因,但股票市場『更有誘因』 一個可能是未來10年每年賺5% 另一個是今年賺3%、明年可能10%、後年可能20%... 相比之下,股票雖然有風險,但收益比債券高太多了,那點風險大家願意承擔。 此時此刻,股票市場的吸引力就會遠大於債券。 因此債券市場供給>需求,價格很難被推升。 就像還有很多餘屋的建案,代銷炒作價格的話術只能剩下原物料上漲,而很多人要搶的標的就連紅單都有人加價買。 反過來說,當股票價格太高了,投資進去風險很大的時候,債券即使不再降息,也可能吸引更多資金湧入,而這就是所謂的『資金蹺蹺板』效應。 結論-投資人應該怎麼做 影響債券的因素非常的多,上述概括成兩樣,但他們中間又有非常多小變數,都是一般投資人很難及時掌握的。 建議投資人不要因『預測上漲』而投資,買債券看的就是當下的『到期殖利率』你能否接受。 可以,那很好,最差至少保底有到期殖利率。 若後來降息導致債券價格上漲,多賺到一些錢,那也很好,但不要妄圖猜測債券上漲的精準時間。 只能抓很大概的方向。 然後不要使用太多槓桿,避免反彈時間比預期的更長久,價格若反向下跌可能被停損平倉。 畢竟債券要上漲,甚至要大幅上漲 除了自己要夠好之外,還要別的金融產品『沒那麼好』才可以,而這些基本上都很難事先預測何時會發生。 以目前來看,多數股票價格確實偏貴,因此股市的吸引力肯定比半年、一年前小。 而債券的吸引力雖然因為升息延後也有所下滑,但它夠便宜,本身的吸引力可能綜合評比下還增加了! 因此,目前進場等待或開始定期定額買進,可能是適合的。 至於那些號稱可以帶你進場出場的理專、投資顧問,千萬不要太迷信他們。 畢竟多數的理財顧問都是拿著歷史線圖說事情,但哪個是因、哪個是果,他們可能都搞不清楚。 很多時候,利率環境不一定是影響債券價格漲跌的『因』,而很可能是『果』 畢竟很多人買債券不買股票,通常都表示景氣很差,這時候政府很可能會降息,所以很可能會先債券價格上漲,之後才有降息消息出現。 倒果為因,這可能才是多數投資人無法從中獲利的原因。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希望可以幫我們按讚分享! 如果想第一時間得到基金資訊,讓你1分鐘就能了解自己投資的基金或ETF 發生什麼事、為什麼發生、發生後會該怎麼做,可以追蹤我們的LINE好友 @webzz https://page.line.me/825nhosj/ 如果想收聽更多有趣的內容,也可以訂閱我們基金事的Podcast《若只有兩千》 https://tr.ee/Z2Hy_Tm6aL 希望大家都能在資本市場持續順利!

...... 查看更多
like icon
1075
comment icon
留言
webzz
webzz
3/29

缺電的代價與機會 工業時代,石油是一切的能量來源,因此掌控石油就等於掌控了工業! 而在電子時代,掌控了電,也就等於掌握了未來。 世界首富Elon Musk也表示,隨著AI的高速發展,未來限制科技發展的將不再是缺晶片而是缺電,全球也很快全球就將陷入『缺電』危機。 因此,今天基金事想和大家聊一下『電』 全球『電力』現況簡介 不同於『石油』是一種製造能量的原料,『電』本身就已經是一種能量儲存的型態。 例如目前主流的發電方式有火力、水力、核能、太陽能、風能等等,就是想辦法把這些能量轉換成電能,並且有效的『儲存』與『運輸』。 雖然發電的方式非常多種,但轉換效率差很多,例如傳統的火力發電主要是通過燒煤礦。 這不僅轉換效率低而且製造出來的汙染若想要消失需要再花費更多的經濟成本,因此在環保的大背景下,許多國家都選擇增加核能與天然氣的發電比重,這也是為什麼多數國家的電價都是隨著天然氣價格漲跌而漲跌的。 由於目前國際天然氣價格下跌,因此許多國家也都紛紛調降他們的電價,這也側面說明了,目前全球的電可能是富餘的,但也指出了電最大的難點:『儲存』與『運輸』。 好比臺灣,因為都是自產,加上目前對發電方式的發展方向與國際不同,因此成本組成也與國際不同步,加上廢核的大方向,因此下周4/1號台電就會正式開始漲價,否則台電即使有稅金補貼,也無法承擔一年好幾千億的虧損。 為什麼全球一定會缺電? 目前認為缺電主要是由AI引發的,而要討論AI,我們就要聊到BIG DATA這個概念了。 2012年紐約時報特開一個專欄寫到『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 在這個概念來臨之前,許多人心中加速電腦運算的方式就是提高處理器的效能,也就是想盡辦法讓它跑得更快。 但單一個處理器,運算速度有其極限,因此後來就有人推出『平行運算』的概念,就等於多頭馬車一起跑。 而這個概念的出現就讓電腦能處理的資料直接翻了很多個數量級,也就是那個時候流行的BIG DATA 而後來發明的AI晶片概念上只是BIG DATA的加強版,通過更強大的運算能力與資料儲存空間讓電腦能處理更多複雜的問題!而邊緣運算則是試圖讓每個手機,每個電腦都有成為小伺服器的潛力。 用比喻的來說 過去的伺服器就很像是『圖書館』,大家要找資料需要去圖書館,但圖書館的資料需要外部人為增加才能越來越豐富。 而AI伺服器則比較像是『學校』,裡面有教授,可以直接回答你問題,它自己也會做研究增加知識儲備! 而邊緣運算,有點像是讓你的手機/電腦就能有『助教』的功能,不會太複雜的事情他們就可以直接處理,這樣就不會占用教授的時間了。 但運營一個學校又養一堆教授而且還要搭配助教需要的成本一定比開圖書館更高! 而在AI時代,這個成本就是『電力』。 Elon Musk就表示,根據目前AI發展的速度,AI所耗費的電力每6個月就會增加10倍! 而目前全球的發電總速度不可能在6個月內增加10倍以上,這也是未來一定會缺電的原因。 那我們要如何才能盡量減少『能源限制』拖累『科技發展』呢? 這就需要政府在有限的資源內做出取捨排序。 就像之前全台斷電主要都針對民間用電、工業用電盡量維持穩定一樣 當同樣都是工業科技的時候,政府的排序應該也會是價值高的最後斷電,價值低的需要犧牲。 這也是為什麼最近感覺越來越多的主流媒體開始唱衰電動車的原因之一,因為越來越多的電動車也會需要更多的電力! 到底是『環保』重要?還是『科技發展』重要? 而從目前的科技巨頭股價來看,市場似乎已經為我們隱隱指出了更高層的選擇! 我們猜測這也是Apple放棄電動車以及Elon Musk強推『自動駕駛』系統的原因,Elon需要讓世界知道,電動車發展同時也能帶動科技發展,這樣他才能取得更多政府支持! 缺電時代,什麼樣的產業有機會長期成長呢? 第一個比較直觀的就是發電的產業,不過由於每個國家電的售價都不一致,很多時候政府將之視為補貼政策,所以賣電的不一定賺錢,但賣發電原料的公司應該獲利可以穩定! 因此可以多關注LNG液化天然氣相關產業,也就是一些『傳統能源巨頭』 因為政府果希望維持AI發展,某種程度上也會把一些目前用電的改回用石油,加上這些產業目前的價格相對合理,值得關注。 另外就是發電或電力運輸時的一些設備零件。 像台灣過去1年飆漲最多的除了AI股就是這些所謂的『重電概念股』,例如做變壓器的、做電纜電線電網配電箱的公司。 再來就是可以幫忙省電的公司! 過去大家可能只關注如何幫AI SERVER省電 但未來可能哪種東西能省電,都會獲得大量訂單! 例如能做出更省電的冰箱、冷氣、洗衣機的公司,過去可能因為單價高銷量沒有太好,未來政府可能為了籌措電力發展更高的科技,這些產品的補貼可能會增加! 以上就是基金事對缺電議題發展的一些看法。

...... 查看更多
缺電的代價與機會

工業時代,石油是一切的能量來源,因此掌控石油就等於掌控了工業!

而在電子時代,掌控了電,也就等於掌握了未來。

世界首富Elon Musk也表示,隨著AI的高速發展,未來限制科技發展的將不再是缺晶片而是缺電,全球也很快全球就將陷入『缺電』危機。

因此,今天基金事想和大家聊一下『電』

全球『電力』現況簡介

不同於『石油』是一種製造能量的原料,『電』本身就已經是一種能量儲存的型態。

例如目前主流的發電方式有火力、水力、核能、太陽能、風能等等,就是想辦法把這些能量轉換成電能,並且有效的『儲存』與『運輸』。

雖然發電的方式非常多種,但轉換效率差很多,例如傳統的火力發電主要是通過燒煤礦。

這不僅轉換效率低而且製造出來的汙染若想要消失需要再花費更多的經濟成本,因此在環保的大背景下,許多國家都選擇增加核能與天然氣的發電比重,這也是為什麼多數國家的電價都是隨著天然氣價格漲跌而漲跌的。

由於目前國際天然氣價格下跌,因此許多國家也都紛紛調降他們的電價,這也側面說明了,目前全球的電可能是富餘的,但也指出了電最大的難點:『儲存』與『運輸』。

好比臺灣,因為都是自產,加上目前對發電方式的發展方向與國際不同,因此成本組成也與國際不同步,加上廢核的大方向,因此下周4/1號台電就會正式開始漲價,否則台電即使有稅金補貼,也無法承擔一年好幾千億的虧損。

為什麼全球一定會缺電?

目前認為缺電主要是由AI引發的,而要討論AI,我們就要聊到BIG DATA這個概念了。

2012年紐約時報特開一個專欄寫到『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

在這個概念來臨之前,許多人心中加速電腦運算的方式就是提高處理器的效能,也就是想盡辦法讓它跑得更快。

但單一個處理器,運算速度有其極限,因此後來就有人推出『平行運算』的概念,就等於多頭馬車一起跑。

而這個概念的出現就讓電腦能處理的資料直接翻了很多個數量級,也就是那個時候流行的BIG DATA

而後來發明的AI晶片概念上只是BIG DATA的加強版,通過更強大的運算能力與資料儲存空間讓電腦能處理更多複雜的問題!而邊緣運算則是試圖讓每個手機,每個電腦都有成為小伺服器的潛力。

用比喻的來說

過去的伺服器就很像是『圖書館』,大家要找資料需要去圖書館,但圖書館的資料需要外部人為增加才能越來越豐富。

而AI伺服器則比較像是『學校』,裡面有教授,可以直接回答你問題,它自己也會做研究增加知識儲備!

而邊緣運算,有點像是讓你的手機/電腦就能有『助教』的功能,不會太複雜的事情他們就可以直接處理,這樣就不會占用教授的時間了。

 

但運營一個學校又養一堆教授而且還要搭配助教需要的成本一定比開圖書館更高!

而在AI時代,這個成本就是『電力』。

Elon Musk就表示,根據目前AI發展的速度,AI所耗費的電力每6個月就會增加10倍!

而目前全球的發電總速度不可能在6個月內增加10倍以上,這也是未來一定會缺電的原因。

那我們要如何才能盡量減少『能源限制』拖累『科技發展』呢?

這就需要政府在有限的資源內做出取捨排序。

就像之前全台斷電主要都針對民間用電、工業用電盡量維持穩定一樣

當同樣都是工業科技的時候,政府的排序應該也會是價值高的最後斷電,價值低的需要犧牲。

這也是為什麼最近感覺越來越多的主流媒體開始唱衰電動車的原因之一,因為越來越多的電動車也會需要更多的電力!

到底是『環保』重要?還是『科技發展』重要?

而從目前的科技巨頭股價來看,市場似乎已經為我們隱隱指出了更高層的選擇!

我們猜測這也是Apple放棄電動車以及Elon Musk強推『自動駕駛』系統的原因,Elon需要讓世界知道,電動車發展同時也能帶動科技發展,這樣他才能取得更多政府支持!

 

缺電時代,什麼樣的產業有機會長期成長呢?

第一個比較直觀的就是發電的產業,不過由於每個國家電的售價都不一致,很多時候政府將之視為補貼政策,所以賣電的不一定賺錢,但賣發電原料的公司應該獲利可以穩定!

因此可以多關注LNG液化天然氣相關產業,也就是一些『傳統能源巨頭』

因為政府果希望維持AI發展,某種程度上也會把一些目前用電的改回用石油,加上這些產業目前的價格相對合理,值得關注。

另外就是發電或電力運輸時的一些設備零件。

像台灣過去1年飆漲最多的除了AI股就是這些所謂的『重電概念股』,例如做變壓器的、做電纜電線電網配電箱的公司。

再來就是可以幫忙省電的公司!

過去大家可能只關注如何幫AI SERVER省電

但未來可能哪種東西能省電,都會獲得大量訂單!

例如能做出更省電的冰箱、冷氣、洗衣機的公司,過去可能因為單價高銷量沒有太好,未來政府可能為了籌措電力發展更高的科技,這些產品的補貼可能會增加!

以上就是基金事對缺電議題發展的一些看法。
like icon
801
comment icon
留言
webzz
webzz
3/26

從歐股表現聊奢侈品產業! 最近歐股表現非常不錯!許多投資人可能都會開始關注歐洲市場。 相比美國市場,巨頭們都是大家熟悉的科技業。 歐洲市場的龍頭目前是諾和諾德製藥公司,和美國的禮來製藥這幾年靠著減肥藥GLP-1市值暴漲! 第二大就是奢侈品帝國LVMH 一直到第三大,才是所謂的科技股ASML 接下來依序是雀巢、愛馬仕、歐萊雅、思愛普sap… 可以看的出來,奢侈品再歐洲,可謂是支柱產業。 相比美國多為科技公司,歐洲因為文化底蘊更深厚,這些富有歷史的品牌可以說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 而這幾年他們也不負眾望,即使全球景氣跌宕起伏、歐洲飽受通膨困擾,上述這些企業的獲利與市值都是噌噌噌的往上漲。 要不是奢侈品沒辦法像ai那樣吹,按照LVMH的獲利程度如果給個AI股的本益比市值可以直接突破萬億美金! 不過,也並非所有的奢侈品都一帆風順,其中名下擁有Gucci、YSL、Bottega的開雲集團過去一年表現可以說是一蹋糊塗 市值跌了37.25% 有人說這不能怪市場,誰叫他們的衣服越出越醜… 一件售價近2萬台幣的T-shirt設計起來比夜市 299的還像睡衣 而且竟然官網本身就主打『皺皺的…』 如此『非主流』的設計多數人不能接受也是很好理解的。 但,真的是因為一件皺皺的衣服開雲的市值就下跌幾百億歐元嗎? 我們覺得不是如此 其實,開雲集團的衰敗,我們覺得應該是輸在『戰略佈局上』! 這大概可分成兩個部分 1. 太重視『電子商務市場』 疫情期間,實體店面受到很大的衝擊,許多百貨乏人問津。 而很多奢侈品公司也開始關注電子商務市場。 但開雲集團顯然是其中陷的最深的 他把過多的精力放在上面,這導致他的產品越來越沒有『獨特感』 甚至會迎合平台參與他們的優惠活動 當我們靠得那麼近,你就不再『高貴』了… 當GUCCI出現在GU旁邊的時候,你就已經輸了… 而受到電子商務影響,公司整體的布局 2. 過度追求『時尚』 我們很喜歡Timberland的一個Slogan『老而不朽 才是經典』 品牌的建立是很困難的,要嘛你就推出震撼世界的產品,要嘛你就精力時間的薰陶。 而開雲很顯然是想賭震撼世界,只是玩脫了 一堆經典牌子被搞得很掉價 都快從tier3掉到tier4了… 如果公司再不正式這個問題,再這樣搞下去 Gucci應該很快就會落到和Coach、Burberry一樣的下場… 想幹掉Dior之路應該遙遙無期了… 奢侈品產業可以說舉步維艱 走錯一步路,修復起來可能就要10年以上 當初Coach只是把一些過季產品放到outlet,品牌價值整個就跌了一大堆 Prada也陷入這個困境很久才起來 或許也是因為這樣,奢侈品產業本益比才會不高,畢竟雖然品牌護城河高,但一子錯滿盤皆輸,資本市場也很難確保繼任者是否一樣雄才大略! 而且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快時尚時代,電子商務銷量越來越高的時代。 堅持,變得越來越困難,也越來越可貴。 如果有興趣投資歐洲股市的朋友,也不要忽略關注奢侈品行業喔!

...... 查看更多
從歐股表現聊奢侈品產業!
最近歐股表現非常不錯!許多投資人可能都會開始關注歐洲市場。
相比美國市場,巨頭們都是大家熟悉的科技業。
歐洲市場的龍頭目前是諾和諾德製藥公司,和美國的禮來製藥這幾年靠著減肥藥GLP-1市值暴漲!
第二大就是奢侈品帝國LVMH
一直到第三大,才是所謂的科技股ASML
接下來依序是雀巢、愛馬仕、歐萊雅、思愛普sap…
可以看的出來,奢侈品再歐洲,可謂是支柱產業。
相比美國多為科技公司,歐洲因為文化底蘊更深厚,這些富有歷史的品牌可以說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

而這幾年他們也不負眾望,即使全球景氣跌宕起伏、歐洲飽受通膨困擾,上述這些企業的獲利與市值都是噌噌噌的往上漲。
要不是奢侈品沒辦法像ai那樣吹,按照LVMH的獲利程度如果給個AI股的本益比市值可以直接突破萬億美金!

不過,也並非所有的奢侈品都一帆風順,其中名下擁有Gucci、YSL、Bottega的開雲集團過去一年表現可以說是一蹋糊塗
市值跌了37.25%
有人說這不能怪市場,誰叫他們的衣服越出越醜…
一件售價近2萬台幣的T-shirt設計起來比夜市 299的還像睡衣

而且竟然官網本身就主打『皺皺的…』

如此『非主流』的設計多數人不能接受也是很好理解的。
但,真的是因為一件皺皺的衣服開雲的市值就下跌幾百億歐元嗎?

我們覺得不是如此
其實,開雲集團的衰敗,我們覺得應該是輸在『戰略佈局上』!
這大概可分成兩個部分
1. 太重視『電子商務市場』
疫情期間,實體店面受到很大的衝擊,許多百貨乏人問津。
而很多奢侈品公司也開始關注電子商務市場。
但開雲集團顯然是其中陷的最深的
他把過多的精力放在上面,這導致他的產品越來越沒有『獨特感』
甚至會迎合平台參與他們的優惠活動

當我們靠得那麼近,你就不再『高貴』了…
當GUCCI出現在GU旁邊的時候,你就已經輸了…
而受到電子商務影響,公司整體的布局
2. 過度追求『時尚』
我們很喜歡Timberland的一個Slogan『老而不朽 才是經典』
品牌的建立是很困難的,要嘛你就推出震撼世界的產品,要嘛你就精力時間的薰陶。
而開雲很顯然是想賭震撼世界,只是玩脫了
一堆經典牌子被搞得很掉價
都快從tier3掉到tier4了…
如果公司再不正式這個問題,再這樣搞下去
Gucci應該很快就會落到和Coach、Burberry一樣的下場…
想幹掉Dior之路應該遙遙無期了…

奢侈品產業可以說舉步維艱
走錯一步路,修復起來可能就要10年以上
當初Coach只是把一些過季產品放到outlet,品牌價值整個就跌了一大堆
Prada也陷入這個困境很久才起來

或許也是因為這樣,奢侈品產業本益比才會不高,畢竟雖然品牌護城河高,但一子錯滿盤皆輸,資本市場也很難確保繼任者是否一樣雄才大略!
而且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快時尚時代,電子商務銷量越來越高的時代。
堅持,變得越來越困難,也越來越可貴。

如果有興趣投資歐洲股市的朋友,也不要忽略關注奢侈品行業喔!
like icon
496
comment icon
留言
webzz
webzz
3/26

2023年6月30日,蘋果市值突破3兆美金,成了地表最有價值的企業,單一企業的市值比聯合國5常之一的法國還有錢。 一直間風光無限! 在全球消費性電子哀號一片的時候,大家都還是看好,蘋果不會衰退,蘋果的用戶比較有錢不會因為景氣衰退而延緩換手機的。 歌舞昇平、繁花盡落,這似乎也是這個帝國最後的輝煌。 同年8月底,華為Mate 60 Pro正式開賣,搶在Iphone15開售前兩周發表,頗有較勁的味道。 雖然華為受限於美國禁令無法使用最先進的晶片,但它已經把7nm能做到的極限都做到了,加上鴻蒙生態系在手機/平板/電腦上切換的順暢度完全不亞於apple生態系加上愛國情懷。 一時之間華為手機在中國造成瘋狂搶購,使得iphone在中國的銷量不如預期。 禍不單行,耗資上千億,研發10年的電動車又進入產業價格戰周期,比亞迪等廠商價格一降再降、Tesla也開始瘋狂打折,蘋果此時推出電動車很可能面臨庫存積壓的窘境,不推出繼續研發又看不到未來,Tim Cook只好揮淚砍掉整個電動車研發部門。 這個動作等於宣告這些前期投資全部打水漂,資本市場開始對這艘巨艦失去信心。 畢竟根據知情人士透露,Apple是把所有的電動車研發人員都轉移到AI部門開發Vision Pro頭戴裝置上! 但vr眼鏡這個產品目前多數民眾都還是認為不方便,只是玩具,還沒有殺手應用出現使得大家不得不購買。 目前政府對蘋果的感覺就是,你沒有打算研發,代表著未來不太會大量增加就業人口,幫助國家解決困難,同時手上又握有大量現金。 此時的Apple成了各國政府眼中的唐僧肉,誰都想上去咬一口。 先是歐盟率先開鍘,控告蘋果運用App Store在串流音樂領域壟斷市場阻礙對手競爭,開罰18億歐元。 而在蘋果法務部積極備戰的時候,後院卻起火了… 美國政府竟然也起訴蘋果反壟斷。 而且算是全方面的,從App Store到移動支付、甚至Apple watch和Android手機配對功能不齊全都算。 就很像當兵的時候,班長訓話新兵那樣,反正就是為了罵而罵,就是要你聽話。 而這也表示政府並不滿意蘋果想靠軟體擴展生態系的護城河。 這條路政府並不認同。 民營『巨頭』一定要知道,當你不『創造價值』,而是想辦法通過積累優勢打壓對手時,反壟斷的屠龍刀就會揮向你。 而且從Apple的故事我們也可以知道。當政府想罰你反壟斷的時候,甚麼理由都是有可能的。 這次是蘋果,但不代表只有蘋果。 很可能當美國收拾完TIKTOK後,屠刀就轉向Meta,或著說NVIDIA發展到了瓶頸後,很可能會因為CUDA平台壟斷創作者,讓其他開發者開發困難,這也可以構成壟斷? 也可能是微軟壟斷雲端業務,並通過生態系阻礙其他雲端業者發展? 畢竟對於國家來說,要搞民營企業是很容易的,很多人都覺得只要尊紀守法就可以了。 這些企業被處罰就是因為他們不守法。 但對於這些『巨頭』來說,守法,遠遠不夠。 畢竟當你掌握這麼多資源後,政府對你會有期許。 有可能希望你研發新技術、有可能希望你協助掌控輿論數據、有可能希望你去海外創外匯… 當你符合期許的成長時,政府會為你『保駕護航』! 可能很多人聽不懂保駕護航的意思,甚至很多企業家認為,我又沒拿政府一分錢。 但實際上,我們大到企業小到個人,只要有些許成就,其實都是受惠於政府的。 舉例來說,你認為你能進入大企業領高薪是因為你自己努力讀書。 但實際上,你能有一個好的環境讀書,能有這麼便宜的費用念書、能有這麼好的老師指導、畢業後進入企業能給你這麼多的收入,這每一件事情都不是你好好讀書就能達到的果。 同樣的道理放在企業,當你要發展缺資金的時候,政府剛好設置專項補貼、特定行業稅務減免、土地優惠。 那這是『企業幸運、企業實力、還是政府關懷?』 你缺人才,政府可以直接找教育部開設專項科系,引進相關教授補足人才,這難道不是政府的功勞? 因此當你不聽話的時候,或是養肥了之後不思進取躺在功勞簿上的時候。 縱使你沒違法,政府可以修法讓你違法。 你說你成長起來沒靠政府一分錢,政府可以讓你知道甚麼叫做舉步維艱,讓你知道假若沒有幫助,你甚麼都不是。 總之,企業做大了,很多事情就『由不得你』。 很多人都說,中國企業家就跟韭菜一樣,養大了,黨中央就會把你收走。 其實,『中外皆然』 美國不會?歐洲不會?日本不會? 政府只要來回炒個匯率,一堆企業都會直接變成國有企業。 而當政府夠強大的時候,還可以幫你去當黑道老大,幹掉外國企業。 例如當年東芝就是這樣被歐美聯手脫下半導體領先地位的,台灣的面板龍頭友達光電的副董事長甚至被莫須有的關了12年。 相對政府來說,個人與企業真的很渺小。 隨便立個法說你違法,動輒幾十上百億美金就這樣繳給國家,不繳,甚至可以直接限制你的人生自由。 大家以為Apple把錢都藏在愛爾蘭美國政府沒辦法? 其實都只是『想搞你或不想搞你』 當你創造的價值>你攫取的社會價值,很多事情都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甚至台灣也一樣。 你說台積電的成功是Morris的成功?還是台積電幾萬工程師的成功?這些都是。 但,我們能忽略,台灣政府每年數千億的拿稅金補貼台電嗎? 可能很多人會說這點全民都受惠,但誰用的最多就是受惠最大者不可否認吧! 再者,我們能否認,台灣政府努力在多數大學都開設二類組科系嗎? 台灣的電機/資工/材料人才比例明顯多於外國,而這不是政府的功勞嗎? 另外針對環評的部分,台積電沒有受到優惠嗎? 很多人都說,晶圓廠不像台塑都是煙囪,但『熱汙染不是汙染嗎?』 光晶圓代工場降溫用水讓整個寶山水庫多上升多少度,這些沒有特別報導,難道不算政府保護產業嗎? 這邊舉台積電為例並不是說台積電不好,反過來說,台積電算是非常成功的典範。 它很爭氣,創造大量就業,努力賺外匯、繳稅給政府,甚至通過專業技術保護了台灣。 這樣即使『最大股東』不是政府,政府也會欣然接受,繼續為你保駕護航。 同樣的道理,這些巨頭企業,如若不想被政府盯上,也要想辦法讓自己的價值>自己從社會攫取的資源,否則很可能也成為沾板上的肉塊。對Apple的未來,我們認為若Apple能在AR/VR頭戴設備創造如apple watch/airpod/iphone的價值。 對全球無論是數據還是資金進行大量蒐集,那美國政府即使這次搞你,也會再其他地方補回來給你,但如果它還是沒有跟上時代步伐,相反的只是加高護城河,那很可能這次的刀砍完,下一把又舉起來了。 我們猜想,這也是為什麼,Tim Cook努力跑去中國賣iphone的原因。 因為只有讓政府看到你的價值,讓美國政府覺得你努力賺外匯,或是努力蒐集外國用戶情資,那很多法到最後都可以高高拿起輕輕放下,甚至你在歐洲被罰款18億美金,美國政府可以直接修個『海外資金歸國減稅條例』,18億就當灑灑水啦…

...... 查看更多
2023年6月30日,蘋果市值突破3兆美金,成了地表最有價值的企業,單一企業的市值比聯合國5常之一的法國還有錢。
一直間風光無限!
在全球消費性電子哀號一片的時候,大家都還是看好,蘋果不會衰退,蘋果的用戶比較有錢不會因為景氣衰退而延緩換手機的。
歌舞昇平、繁花盡落,這似乎也是這個帝國最後的輝煌。
同年8月底,華為Mate 60 Pro正式開賣,搶在Iphone15開售前兩周發表,頗有較勁的味道。
雖然華為受限於美國禁令無法使用最先進的晶片,但它已經把7nm能做到的極限都做到了,加上鴻蒙生態系在手機/平板/電腦上切換的順暢度完全不亞於apple生態系加上愛國情懷。
一時之間華為手機在中國造成瘋狂搶購,使得iphone在中國的銷量不如預期。
禍不單行,耗資上千億,研發10年的電動車又進入產業價格戰周期,比亞迪等廠商價格一降再降、Tesla也開始瘋狂打折,蘋果此時推出電動車很可能面臨庫存積壓的窘境,不推出繼續研發又看不到未來,Tim Cook只好揮淚砍掉整個電動車研發部門。
這個動作等於宣告這些前期投資全部打水漂,資本市場開始對這艘巨艦失去信心。
畢竟根據知情人士透露,Apple是把所有的電動車研發人員都轉移到AI部門開發Vision Pro頭戴裝置上!
但vr眼鏡這個產品目前多數民眾都還是認為不方便,只是玩具,還沒有殺手應用出現使得大家不得不購買。
目前政府對蘋果的感覺就是,你沒有打算研發,代表著未來不太會大量增加就業人口,幫助國家解決困難,同時手上又握有大量現金。
此時的Apple成了各國政府眼中的唐僧肉,誰都想上去咬一口。
先是歐盟率先開鍘,控告蘋果運用App Store在串流音樂領域壟斷市場阻礙對手競爭,開罰18億歐元。
而在蘋果法務部積極備戰的時候,後院卻起火了…
美國政府竟然也起訴蘋果反壟斷。
而且算是全方面的,從App Store到移動支付、甚至Apple watch和Android手機配對功能不齊全都算。
就很像當兵的時候,班長訓話新兵那樣,反正就是為了罵而罵,就是要你聽話。
而這也表示政府並不滿意蘋果想靠軟體擴展生態系的護城河。
這條路政府並不認同。
民營『巨頭』一定要知道,當你不『創造價值』,而是想辦法通過積累優勢打壓對手時,反壟斷的屠龍刀就會揮向你。
而且從Apple的故事我們也可以知道。當政府想罰你反壟斷的時候,甚麼理由都是有可能的。
這次是蘋果,但不代表只有蘋果。
很可能當美國收拾完TIKTOK後,屠刀就轉向Meta,或著說NVIDIA發展到了瓶頸後,很可能會因為CUDA平台壟斷創作者,讓其他開發者開發困難,這也可以構成壟斷?
也可能是微軟壟斷雲端業務,並通過生態系阻礙其他雲端業者發展?
畢竟對於國家來說,要搞民營企業是很容易的,很多人都覺得只要尊紀守法就可以了。
這些企業被處罰就是因為他們不守法。
但對於這些『巨頭』來說,守法,遠遠不夠。
畢竟當你掌握這麼多資源後,政府對你會有期許。
有可能希望你研發新技術、有可能希望你協助掌控輿論數據、有可能希望你去海外創外匯…
當你符合期許的成長時,政府會為你『保駕護航』!
可能很多人聽不懂保駕護航的意思,甚至很多企業家認為,我又沒拿政府一分錢。
但實際上,我們大到企業小到個人,只要有些許成就,其實都是受惠於政府的。
舉例來說,你認為你能進入大企業領高薪是因為你自己努力讀書。
但實際上,你能有一個好的環境讀書,能有這麼便宜的費用念書、能有這麼好的老師指導、畢業後進入企業能給你這麼多的收入,這每一件事情都不是你好好讀書就能達到的果。
同樣的道理放在企業,當你要發展缺資金的時候,政府剛好設置專項補貼、特定行業稅務減免、土地優惠。
那這是『企業幸運、企業實力、還是政府關懷?』
你缺人才,政府可以直接找教育部開設專項科系,引進相關教授補足人才,這難道不是政府的功勞?
因此當你不聽話的時候,或是養肥了之後不思進取躺在功勞簿上的時候。
縱使你沒違法,政府可以修法讓你違法。
你說你成長起來沒靠政府一分錢,政府可以讓你知道甚麼叫做舉步維艱,讓你知道假若沒有幫助,你甚麼都不是。
總之,企業做大了,很多事情就『由不得你』。
很多人都說,中國企業家就跟韭菜一樣,養大了,黨中央就會把你收走。
其實,『中外皆然』
美國不會?歐洲不會?日本不會?
政府只要來回炒個匯率,一堆企業都會直接變成國有企業。
而當政府夠強大的時候,還可以幫你去當黑道老大,幹掉外國企業。
例如當年東芝就是這樣被歐美聯手脫下半導體領先地位的,台灣的面板龍頭友達光電的副董事長甚至被莫須有的關了12年。
相對政府來說,個人與企業真的很渺小。
隨便立個法說你違法,動輒幾十上百億美金就這樣繳給國家,不繳,甚至可以直接限制你的人生自由。
大家以為Apple把錢都藏在愛爾蘭美國政府沒辦法? 其實都只是『想搞你或不想搞你』
當你創造的價值>你攫取的社會價值,很多事情都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甚至台灣也一樣。
你說台積電的成功是Morris的成功?還是台積電幾萬工程師的成功?這些都是。
但,我們能忽略,台灣政府每年數千億的拿稅金補貼台電嗎?
可能很多人會說這點全民都受惠,但誰用的最多就是受惠最大者不可否認吧!
再者,我們能否認,台灣政府努力在多數大學都開設二類組科系嗎?
台灣的電機/資工/材料人才比例明顯多於外國,而這不是政府的功勞嗎?
另外針對環評的部分,台積電沒有受到優惠嗎?
很多人都說,晶圓廠不像台塑都是煙囪,但『熱汙染不是汙染嗎?』
光晶圓代工場降溫用水讓整個寶山水庫多上升多少度,這些沒有特別報導,難道不算政府保護產業嗎?
這邊舉台積電為例並不是說台積電不好,反過來說,台積電算是非常成功的典範。
它很爭氣,創造大量就業,努力賺外匯、繳稅給政府,甚至通過專業技術保護了台灣。 
這樣即使『最大股東』不是政府,政府也會欣然接受,繼續為你保駕護航。
同樣的道理,這些巨頭企業,如若不想被政府盯上,也要想辦法讓自己的價值>自己從社會攫取的資源,否則很可能也成為沾板上的肉塊。對Apple的未來,我們認為若Apple能在AR/VR頭戴設備創造如apple watch/airpod/iphone的價值。
對全球無論是數據還是資金進行大量蒐集,那美國政府即使這次搞你,也會再其他地方補回來給你,但如果它還是沒有跟上時代步伐,相反的只是加高護城河,那很可能這次的刀砍完,下一把又舉起來了。
我們猜想,這也是為什麼,Tim Cook努力跑去中國賣iphone的原因。
因為只有讓政府看到你的價值,讓美國政府覺得你努力賺外匯,或是努力蒐集外國用戶情資,那很多法到最後都可以高高拿起輕輕放下,甚至你在歐洲被罰款18億美金,美國政府可以直接修個『海外資金歸國減稅條例』,18億就當灑灑水啦…
like icon
1110
comment icon
留言
webzz
webzz
3/25

根據最新消息,美國總統候選人川普若勝出很有可能會聘僱傳奇基金經理人-John Paulson為財政部長 由於川普聲量還挺高的,基金事這邊想說分享一下這位2007年全球賺最多錢的人他的成名小故事 也方便大家瞭解一下他的個性。 可能很多人都看過電影大賣空,看到裡面的男主角們熬到最後泡沫泡列怒賺上千萬、過億美金! 但這與今天的主角相比,完全是小巫見大巫! 單單2007年 鮑爾森的避險基金就海薛150億美金!,個人收入50億美金! 可以說是『有史以來』,個人年所得與避險基金淨收益都最高的經理人。 老報從小算是典型學霸 學生時期以紐約大學公共管理系榜首的身分考入哈佛MBA! 1984年畢業後的老鮑就進去貝爾斯登幹併購。 由於表現突出,可以說是年年升遷,幹了4年就成了執行董事,以經理人來說算幹到頭了。 畢竟合夥人就是要熬年資了,因此之後的6年老鮑的職位也沒有變動。 雖然TITLE聽起來很好聽,但老鮑清楚,在華爾街,拿個槌子丟過去隨便都能砸到個執行董事,他不甘心一輩子只當打工人 領著死工資和微薄分紅~ 他想當人上人,想要一夜暴富! 和多數的投行高手一樣,他知道,想賺錢的步驟就兩個 1.把蛋糕做大 2.讓切蛋糕的人變少 於是就辭職單幹,先是忽悠了一個朋友來當助理,然後兩個人就成立了鮑威爾對沖基金公司。 之後就靠著過去10年累積的人脈開始籌錢,自己也把全部家當丟進去這檔基金!! 一開始因為錢不多,老鮑到手的收入還不如他在貝爾斯登的時候。 但他很有耐心,同時也對自己很有自信! 他深知『金融圈』的遊戲規則! 要的就是『一戰成名』 所以他一直在等,等一個機會 剛好2000年的時候被他等到了!!! 網路泡沫持續擴大並且隨時要爆炸了。 過去幹併購的老鮑超清楚哪些公司本來就是空殼子買空殼子炒估值的。 所以他開始尋找過去那些空殼客戶,並且放空他們的股票。 2001年網路泡沫正式破裂。 當市場哀號一片的時候,他的基金逆勢上漲,至此一戰成名! 之後的老鮑就不在缺乏資金了! 2001年可能還管著幾百萬、2003年基金規模就高達6億、2005年基金規模就高達40億美金!!! 這幾年老鮑的績效一直不怎麼樣,大概就和大盤差不多,沒特別差也沒特別好。 但他也不太在意,他在固定會議報告的時候總是和他的投資人講說 真正的機會並不多! 只要有耐心,我帶你們飛!!! 而由於他也成功過,加上這幾年績效也沒多差,撤資的狀況也不算很多。 終於,在2006年底,他發現了一個不輸給2001的機會 就事美國房市!!! 之後的故事和大賣空電影的劇情的差不多。 比較好的就是他的投資人除了有點緊張的問他應不應該停損外沒有瘋狂撤資。 到2007年底房市崩盤的時候 老鮑的40億已經翻成280億美金,他個人也在該年獲利50億美金。 隔年他又含淚幫基金賺了50億美金,個人資產增加10億美金 這年還有兩個現在來看有趣的小插曲~ 由於2007年名聲大振,索羅斯想盡辦法跑去找老鮑吃午餐,順便問問內線(其實頂級大老和你我也差不多...),也就是覺得房市崩完了沒?崩完了換誰崩? 然後老鮑說房市崩完就是銀行崩了 所以索羅斯回去大量放空銀行股,成了2008年最佳內線仔~ 另一個小故事就是時任美國財政部長也叫鮑爾森(Henry M. Paulson) 在人家血賺幾百億美金的時候,另一個老鮑卻在到處勒索化緣~ 先是勒索老同事,時任高盛CEO,並且同時要求其他大銀行CEO都出血救濟市場,同時又跑到參議院和眾議院化緣,求求他們同意政府7千億美元的拯救市場資金撥款計畫。 而此時的John Paulson也被美國媒體與華爾街稱為『另一個鮑爾森』 2008年11月,美國國會把John Paulson和其他空單仔都叫過去敲打一番 先是敲打一下他們說 一堆美國人都好可憐啊,你們空軍卻賺的盆滿波滿,是不是不太好~ 再來就是提醒他們誠實繳稅.... (雖然沒有明說,但這幾個空軍都紛紛捐錢了...不言而喻) 之後老鮑的基金規模也越來越大。 2009年,老鮑實現自己的目標,身價超過100億美金~ 成為他心中的有錢人。 也算是圓了創業夢! 不過可能達到成就後失去奮鬥目標,後來的老鮑就沒啥出彩的表現。 一方面因為他的專長是放空,但市場的空單總量其實很少,常態情況下市場根本沒那麼多空單,但由於他太有名了,資金規模太多了,所以他只好轉而做多。 但他個性又喜歡凹單 2010~2020,他靠著一次次的判斷失誤加上死不認錯 成功的把基金AUM從380億美金操盤到90億美金。 可能是意識到自己真的老了 也可能是覺得每天要和客戶解釋投資邏輯很煩 他在2020年7月把基金關閉,所有投資人全部按比例還錢 之後就只操盤自己的錢了~~~ 4年後的今天,他選擇從政,很可能是想實現另一個抱負! 也可能是想證明自己幹的一定比『另一個鮑爾森』更好 他..想成為『唯一的鮑爾森』 看完這個很可能當選2024年美國財務大總管的男人成名的故事 可以發現,他是一個『非常有自信的人』,而且是個『賭徒』 因此,他的財政策略,很可能會『非常激進』 這對整個市場來說,不是大好,就是大壞 波動一定會更加劇烈! 投資人一定要做好準備,把資產做合理的配置! 才能在浪越來越大的旅程中,資產仍能穩定成長!

...... 查看更多
根據最新消息,美國總統候選人川普若勝出很有可能會聘僱傳奇基金經理人-John Paulson為財政部長
由於川普聲量還挺高的,基金事這邊想說分享一下這位2007年全球賺最多錢的人他的成名小故事
也方便大家瞭解一下他的個性。
可能很多人都看過電影大賣空,看到裡面的男主角們熬到最後泡沫泡列怒賺上千萬、過億美金!
但這與今天的主角相比,完全是小巫見大巫!
單單2007年
鮑爾森的避險基金就海薛150億美金!,個人收入50億美金!
可以說是『有史以來』,個人年所得與避險基金淨收益都最高的經理人。
老報從小算是典型學霸
學生時期以紐約大學公共管理系榜首的身分考入哈佛MBA!
1984年畢業後的老鮑就進去貝爾斯登幹併購。
由於表現突出,可以說是年年升遷,幹了4年就成了執行董事,以經理人來說算幹到頭了。
畢竟合夥人就是要熬年資了,因此之後的6年老鮑的職位也沒有變動。
雖然TITLE聽起來很好聽,但老鮑清楚,在華爾街,拿個槌子丟過去隨便都能砸到個執行董事,他不甘心一輩子只當打工人
領著死工資和微薄分紅~
他想當人上人,想要一夜暴富!
和多數的投行高手一樣,他知道,想賺錢的步驟就兩個
1.把蛋糕做大
2.讓切蛋糕的人變少
於是就辭職單幹,先是忽悠了一個朋友來當助理,然後兩個人就成立了鮑威爾對沖基金公司。
之後就靠著過去10年累積的人脈開始籌錢,自己也把全部家當丟進去這檔基金!!
一開始因為錢不多,老鮑到手的收入還不如他在貝爾斯登的時候。
但他很有耐心,同時也對自己很有自信!
他深知『金融圈』的遊戲規則!
要的就是『一戰成名』
所以他一直在等,等一個機會
剛好2000年的時候被他等到了!!!
網路泡沫持續擴大並且隨時要爆炸了。
過去幹併購的老鮑超清楚哪些公司本來就是空殼子買空殼子炒估值的。
所以他開始尋找過去那些空殼客戶,並且放空他們的股票。
2001年網路泡沫正式破裂。
當市場哀號一片的時候,他的基金逆勢上漲,至此一戰成名!
之後的老鮑就不在缺乏資金了!
2001年可能還管著幾百萬、2003年基金規模就高達6億、2005年基金規模就高達40億美金!!!
這幾年老鮑的績效一直不怎麼樣,大概就和大盤差不多,沒特別差也沒特別好。
但他也不太在意,他在固定會議報告的時候總是和他的投資人講說
真正的機會並不多!
只要有耐心,我帶你們飛!!!
而由於他也成功過,加上這幾年績效也沒多差,撤資的狀況也不算很多。
終於,在2006年底,他發現了一個不輸給2001的機會
就事美國房市!!!
之後的故事和大賣空電影的劇情的差不多。
比較好的就是他的投資人除了有點緊張的問他應不應該停損外沒有瘋狂撤資。
到2007年底房市崩盤的時候
老鮑的40億已經翻成280億美金,他個人也在該年獲利50億美金。
隔年他又含淚幫基金賺了50億美金,個人資產增加10億美金
這年還有兩個現在來看有趣的小插曲~
由於2007年名聲大振,索羅斯想盡辦法跑去找老鮑吃午餐,順便問問內線(其實頂級大老和你我也差不多...),也就是覺得房市崩完了沒?崩完了換誰崩?
然後老鮑說房市崩完就是銀行崩了
所以索羅斯回去大量放空銀行股,成了2008年最佳內線仔~
另一個小故事就是時任美國財政部長也叫鮑爾森(Henry M. Paulson)
在人家血賺幾百億美金的時候,另一個老鮑卻在到處勒索化緣~
先是勒索老同事,時任高盛CEO,並且同時要求其他大銀行CEO都出血救濟市場,同時又跑到參議院和眾議院化緣,求求他們同意政府7千億美元的拯救市場資金撥款計畫。
而此時的John Paulson也被美國媒體與華爾街稱為『另一個鮑爾森』
2008年11月,美國國會把John Paulson和其他空單仔都叫過去敲打一番
先是敲打一下他們說
一堆美國人都好可憐啊,你們空軍卻賺的盆滿波滿,是不是不太好~
再來就是提醒他們誠實繳稅....
(雖然沒有明說,但這幾個空軍都紛紛捐錢了...不言而喻)
之後老鮑的基金規模也越來越大。
2009年,老鮑實現自己的目標,身價超過100億美金~
成為他心中的有錢人。
也算是圓了創業夢!
不過可能達到成就後失去奮鬥目標,後來的老鮑就沒啥出彩的表現。
一方面因為他的專長是放空,但市場的空單總量其實很少,常態情況下市場根本沒那麼多空單,但由於他太有名了,資金規模太多了,所以他只好轉而做多。
但他個性又喜歡凹單
2010~2020,他靠著一次次的判斷失誤加上死不認錯
成功的把基金AUM從380億美金操盤到90億美金。
可能是意識到自己真的老了
也可能是覺得每天要和客戶解釋投資邏輯很煩
他在2020年7月把基金關閉,所有投資人全部按比例還錢
之後就只操盤自己的錢了~~~
4年後的今天,他選擇從政,很可能是想實現另一個抱負!
也可能是想證明自己幹的一定比『另一個鮑爾森』更好
他..想成為『唯一的鮑爾森』
看完這個很可能當選2024年美國財務大總管的男人成名的故事
可以發現,他是一個『非常有自信的人』,而且是個『賭徒』
因此,他的財政策略,很可能會『非常激進』
這對整個市場來說,不是大好,就是大壞
波動一定會更加劇烈!
投資人一定要做好準備,把資產做合理的配置!
才能在浪越來越大的旅程中,資產仍能穩定成長!
like icon
861
comment icon
留言
webzz
webzz
3/25

過去一個月,同樣主打高股息的00731(7%)獲利明顯優於00878(2%), 讓人不禁思考如何從源頭找出『對投資人最好的指數』 這兩年許多投資人開始選擇高配息的ETF當成投資工具。 一檔沒有經過市場驗證的ETF都能輕鬆募集到成本上千億的資金 但目前市場上有許多『ETF』可能跟大家理解的『完全被動交給市場』的認知並不相同。 目前市場上出現了一種名為『客製化指數』的規則! 也就是除了客觀認定的,最大、獲利最高、殖利率最高等等標準外,又『主觀的』加入了一些他們自以為能選出更優標的的條件來編織這些指數。 在過去一段時間我們發現,這些加入的條件有可能讓投資人績效更好,也有可能會更差! 因此覺得,投資人選擇ETF時,不能光看『ETF名稱』,還需要了解該ETF所追蹤的指數編織的『規則』才能從許多的金融產品中選出最符合需求的投資標的。 金融市場的變化是非常快速的,通常也只有非常少數的『真理』能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加入太多條條框框限制的ETF有可能帶來更好的效果,但也可能更差。 例如00731之所以能在過去1個月贏過00878 是因為00731採取的是『市值加權』,也就是高配息的公司中,市值越大買越多! 但00878採取的是『殖利率加權』,也就是高配息的公司中,配息越多買越多! 正是因為這樣的差異,即使同樣是『高配息ETF』,兩者績效還是會有顯著差異! 基金事不評論孰優孰劣,但希望投資人在購買前,可以先搞清楚他們所追蹤的基金選股的邏輯,這樣才能讓你的『你所想要』與『你所得到』的更高度一致喔!

...... 查看更多
過去一個月,同樣主打高股息的00731(7%)獲利明顯優於00878(2%),
讓人不禁思考如何從源頭找出『對投資人最好的指數』 
這兩年許多投資人開始選擇高配息的ETF當成投資工具。
一檔沒有經過市場驗證的ETF都能輕鬆募集到成本上千億的資金
但目前市場上有許多『ETF』可能跟大家理解的『完全被動交給市場』的認知並不相同。
目前市場上出現了一種名為『客製化指數』的規則!
也就是除了客觀認定的,最大、獲利最高、殖利率最高等等標準外,又『主觀的』加入了一些他們自以為能選出更優標的的條件來編織這些指數。
在過去一段時間我們發現,這些加入的條件有可能讓投資人績效更好,也有可能會更差!
因此覺得,投資人選擇ETF時,不能光看『ETF名稱』,還需要了解該ETF所追蹤的指數編織的『規則』才能從許多的金融產品中選出最符合需求的投資標的。
金融市場的變化是非常快速的,通常也只有非常少數的『真理』能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加入太多條條框框限制的ETF有可能帶來更好的效果,但也可能更差。
例如00731之所以能在過去1個月贏過00878
是因為00731採取的是『市值加權』,也就是高配息的公司中,市值越大買越多!
但00878採取的是『殖利率加權』,也就是高配息的公司中,配息越多買越多!
正是因為這樣的差異,即使同樣是『高配息ETF』,兩者績效還是會有顯著差異!
基金事不評論孰優孰劣,但希望投資人在購買前,可以先搞清楚他們所追蹤的基金選股的邏輯,這樣才能讓你的『你所想要』與『你所得到』的更高度一致喔!
like icon
260
comment icon
留言
webzz
webzz
3/22

投資雜談-聊聊央行升息背後的那些事 3月21日,台灣央行總裁楊金龍突然宣布台灣將升息半碼,在全球『降息循環』的大浪潮中逆勢而為。聞訊,全台震驚! 當記者追問為何會做出這樣的決定時,楊總表示是為了預防4月電價調漲時通膨失控。 這樣的理由顯然無法讓多數人信服。 畢竟按照央行自己的預估,台灣的通貨膨脹並不嚴重,今年只有2.16%,比去年還低。 因此,我們不得不猜想,這個動作背後是不是有其他的助力,畢竟只有發現真正的原因,才能更好的預測央行的『下一步動作』。 這就像醫生治療患者,需要搞清楚病因,才能對症下藥。 先說第一個猜想,就是升息真的是為了抑制通膨,希望CPI回到2以下。 那我們就要先了解CPI怎麼算,再來看電價占比多少。 先說結論,如果按照台灣統計CPI的定義來看,台灣的通膨並不高,電價影響在數據上甚至可以忽略,還不如管一管動輒5元、10元漲價的便當店! 可能這和一些人的感受不符合,但這應該要質疑的是CPI的權重和實際支出不同而非統計錯誤。 按照主計處的定義,台灣CPI指數是由食、衣、住、行、教育、醫療、雜項等7大類組成。 其中多數人很在乎的房價並沒有在統計中,再考量台灣的醫療和教育政府補貼大半,因此與全球相比,價格上漲的幅度不算高。 至於房租的部分,很多人可能覺得高漲,但實際上在台灣投資不動產靠租金賺錢真的只有錢太多的人才這樣做。 畢竟在台灣家庭式住宅平均的報酬率大約只有3%左右,雙北甚至只有2.5%、整棟商辦可能報酬率也只有2~3%,甚至為此台灣金管會還要求壽險業投資不動產租金報酬率至少要有2.845%。 這在全球應該都是很少見的,政府逼迫民間機構『至少』得賺多少錢才可以。 那為什麼很多人都說買房可以賺錢呢? 最主要就是為了賺價差! 就像大家買美股,主要圖的也是價差而非配息。 那電費呢?根據台電預測,平均的電價會上漲約11% 也就是影響CPI約0.12%,為了這個升息半碼總覺得理由很牽強,所以應該不是升息的主因。 第二個猜想,這次升息是否有可能是減緩外資撤離的速度? 去年以來,台股非常強勢,從萬四上漲到兩萬。 但與此相反的是台幣從30.3貶值到31.88,最低還跌到32.5,和過往台幣強弱與台股同步的走勢出現偏差,這等於台幣已經漸漸被定位成日圓這種避險貨幣,低息匯率穩定,所以國際游資都跑來借台幣炒股炒匯,為了避免這個現象,只好升息。 這樣的機率是有的,而且也是不能明說的。 畢竟匯率操縱國這個帽子太大了… 不過考量過去5年,台幣只有調整這樣的利率波動,但對美元的匯率波動卻只有18% 而緊跟美利堅步伐的南韓匯率高低點震幅卻有33%,不得不讓人有這樣的猜想。 至於最後一個猜想,就是為了戳泡沫了… 台灣從就業人口來看,60%是服務業,35%是工業,5%是農業。 這裡面參與2萬點狂歡的,應該只有工業中的龍頭企業(EX台積電、聯發科、世芯KY…) 所以,人間的悲歡並不相同,很多人目前受到景氣不太好的影響,但股市一片歡騰,這會使得許多人想進入股市撈金。 但金哪有那麼好撈的,當年舊金山掏金潮去的9成都破產了。 這些人如果不想從事『實業』,整天想從金融市場撈錢,對國家來說『非常不健康』。 而且國家實體景氣不好,股市歷史新高,這本身就意味泡沫太大。 搭上最近ETF資金真的太多了,甚至還有許多人是『貸款投資』,這都加劇市場波動。 而且這波投資進場的很多都事60歲以上的長者,假若股市泡沫破裂,虧錢甚至清算的時後,這些人如果因此生活陷入困難,都要政府出來處理,會引發社會問題! 我猜這也是楊金龍數次出來對媒體放話表示ETF風險的原因。 不然一個央行總裁不應該評論股市才對,畢竟術業有專攻,這應該是金管會的管理範疇。 最後說一下結論 單純升息半碼對市場影響不會太大,有可能會短暫造成金融股利多,畢竟利差擴大,放貸業務獲利可望增加。 至於控制外匯,我們覺得機率很高,但這個不可說不可說。 至於最後一個… 台灣政府不可能學印度說要戳泡沫,畢竟印度炒股是少數人,台灣目前有點像全民運動。 目前開戶人數有1260萬,等於全台每2人有1人炒股。 這個節骨眼喊戳泡沫,應該就不用選舉了,但這很可能是執政者看到的風險,還是希望大家小心。 投資以前,一定要確保你是否『熟悉你所購買的產品』! 如果想要第一時間了解這些ETF/基金到底都在投資甚麼、目前的市場如何變化、投資人應該做出甚麼應對,歡迎追蹤我們基金事官方LINE帳號!

...... 查看更多
投資雜談-聊聊央行升息背後的那些事

3月21日,台灣央行總裁楊金龍突然宣布台灣將升息半碼,在全球『降息循環』的大浪潮中逆勢而為。聞訊,全台震驚!
當記者追問為何會做出這樣的決定時,楊總表示是為了預防4月電價調漲時通膨失控。
這樣的理由顯然無法讓多數人信服。
畢竟按照央行自己的預估,台灣的通貨膨脹並不嚴重,今年只有2.16%,比去年還低。
 
因此,我們不得不猜想,這個動作背後是不是有其他的助力,畢竟只有發現真正的原因,才能更好的預測央行的『下一步動作』。
這就像醫生治療患者,需要搞清楚病因,才能對症下藥。

先說第一個猜想,就是升息真的是為了抑制通膨,希望CPI回到2以下。
那我們就要先了解CPI怎麼算,再來看電價占比多少。
先說結論,如果按照台灣統計CPI的定義來看,台灣的通膨並不高,電價影響在數據上甚至可以忽略,還不如管一管動輒5元、10元漲價的便當店!
可能這和一些人的感受不符合,但這應該要質疑的是CPI的權重和實際支出不同而非統計錯誤。
按照主計處的定義,台灣CPI指數是由食、衣、住、行、教育、醫療、雜項等7大類組成。
其中多數人很在乎的房價並沒有在統計中,再考量台灣的醫療和教育政府補貼大半,因此與全球相比,價格上漲的幅度不算高。
至於房租的部分,很多人可能覺得高漲,但實際上在台灣投資不動產靠租金賺錢真的只有錢太多的人才這樣做。
畢竟在台灣家庭式住宅平均的報酬率大約只有3%左右,雙北甚至只有2.5%、整棟商辦可能報酬率也只有2~3%,甚至為此台灣金管會還要求壽險業投資不動產租金報酬率至少要有2.845%。
這在全球應該都是很少見的,政府逼迫民間機構『至少』得賺多少錢才可以。
那為什麼很多人都說買房可以賺錢呢?
最主要就是為了賺價差!
就像大家買美股,主要圖的也是價差而非配息。
那電費呢?根據台電預測,平均的電價會上漲約11%
也就是影響CPI約0.12%,為了這個升息半碼總覺得理由很牽強,所以應該不是升息的主因。
 

第二個猜想,這次升息是否有可能是減緩外資撤離的速度?
去年以來,台股非常強勢,從萬四上漲到兩萬。
但與此相反的是台幣從30.3貶值到31.88,最低還跌到32.5,和過往台幣強弱與台股同步的走勢出現偏差,這等於台幣已經漸漸被定位成日圓這種避險貨幣,低息匯率穩定,所以國際游資都跑來借台幣炒股炒匯,為了避免這個現象,只好升息。
這樣的機率是有的,而且也是不能明說的。
畢竟匯率操縱國這個帽子太大了…
不過考量過去5年,台幣只有調整這樣的利率波動,但對美元的匯率波動卻只有18%
而緊跟美利堅步伐的南韓匯率高低點震幅卻有33%,不得不讓人有這樣的猜想。

至於最後一個猜想,就是為了戳泡沫了…
台灣從就業人口來看,60%是服務業,35%是工業,5%是農業。
這裡面參與2萬點狂歡的,應該只有工業中的龍頭企業(EX台積電、聯發科、世芯KY…)
所以,人間的悲歡並不相同,很多人目前受到景氣不太好的影響,但股市一片歡騰,這會使得許多人想進入股市撈金。
但金哪有那麼好撈的,當年舊金山掏金潮去的9成都破產了。
這些人如果不想從事『實業』,整天想從金融市場撈錢,對國家來說『非常不健康』。
而且國家實體景氣不好,股市歷史新高,這本身就意味泡沫太大。
搭上最近ETF資金真的太多了,甚至還有許多人是『貸款投資』,這都加劇市場波動。
而且這波投資進場的很多都事60歲以上的長者,假若股市泡沫破裂,虧錢甚至清算的時後,這些人如果因此生活陷入困難,都要政府出來處理,會引發社會問題!
我猜這也是楊金龍數次出來對媒體放話表示ETF風險的原因。
不然一個央行總裁不應該評論股市才對,畢竟術業有專攻,這應該是金管會的管理範疇。

最後說一下結論
單純升息半碼對市場影響不會太大,有可能會短暫造成金融股利多,畢竟利差擴大,放貸業務獲利可望增加。
至於控制外匯,我們覺得機率很高,但這個不可說不可說。
至於最後一個…
台灣政府不可能學印度說要戳泡沫,畢竟印度炒股是少數人,台灣目前有點像全民運動。
目前開戶人數有1260萬,等於全台每2人有1人炒股。
這個節骨眼喊戳泡沫,應該就不用選舉了,但這很可能是執政者看到的風險,還是希望大家小心。
投資以前,一定要確保你是否『熟悉你所購買的產品』!
如果想要第一時間了解這些ETF/基金到底都在投資甚麼、目前的市場如何變化、投資人應該做出甚麼應對,歡迎追蹤我們基金事官方LINE帳號!
like icon
732
comment icon
留言
webzz
webzz
3/21

比特幣在3月14日達到歷史新高73,794後又開始進行大幅震盪,獲利賣壓出籠。 價格在1周內跌回60,760,雖然這次不像3月4日剛突破歷史新高後迅速跌破6萬點,但整體下跌的價差是更大的。 這次的震盪根據Coinglass 網站統計總共導致了24萬人爆倉,全市場蒸發了7.38億元。 幣圈短短兩周內2次大跌就讓56萬人的虛擬貨幣資產血本無歸,讓我們不禁開始思考,投資人獲利的『關鍵』到底是什麼? 按照道理來說,比特幣應該是很多人心中最棒的投資標的,年化報酬率在所有商品中排行最高 目前的價格在歷史新高附近,過去5年翻了15倍,過去10年翻了150倍 從2011年底國際比較開始流通虛擬貨幣交易起算13年也翻了6千多倍! 這樣的報酬率,理論上應該為許多幣圈投資人創造了巨量的財富才對,甚至說比特幣是近幾年最好的投資標的也不為過。 但實際上根據統計,比特幣對全球幣圈投資人造成的損失並沒有比獲利低多少。 若單算已經實現的部分,損失甚至是獲利的數倍! 以過去2年來看,2022年比特幣大跌使全球投資人損失了1271億美金,但2023大漲的時候,帶給投資人的收益只有376億美金。 為什麼會這樣? 基金事認為,這是投資人對投資的商品不了解加上過度使用槓桿的結果。 先來分析一下對投資的商品不了解這件事情。 最近股市很夯,台股兩萬點,萬民同慶,好像投資股票沒有人賠錢似的。 但與此相反的卻是,許多實體企業目前的狀況並不太好。 統一企業董事長羅智先3月15受訪時也表示『今年景氣看不懂,股市是另一個世界』。中國網路龍頭騰訊CEO馬化騰在內部會議表示『互聯網行業已經進入下半場,能從客戶身上賺到的錢越來越少,未來的電商通過價差與實體通路的競爭優勢將不復存在』 許多企業也都打算儲量過冬,全球彷彿只有跟AI有關的電子業在賺錢,但資本市場卻都很HIGH? 這樣的市場,這些背後一堆智庫的大老都看不懂,但這兩年股市卻湧入了一堆新人! 根據台灣證交所公告,目前台股累計開戶人數已經突破了1262萬人,破歷史新高! 而且增加最多人數的族群竟然是60歲以上的投資人!!! 這些相對年長者在此時此刻大舉進入股市,他們是否真的了解? 還是因為目前的媒體(報章/新聞/網路)鋪天蓋地的宣告,相比目前不好的實體經濟,投資股票才是最好的賺錢之路? 他們真的了解目前的股市嗎? 實體經濟不是太好的情況,股價爆漲,意味著企業的『本益比』被拉得很高,那這炒高的本益比到底是因為資本市場相信,『你現在不賺錢沒關係,你明年會賺錢、你後年會賺錢,或著你未來一定會賺錢?』還是單純的因為…收到太多錢了… 過去這些拿來買保單的錢、買房子的錢、都拿來買ETF,所以我們就直接投錢到股市吧! 反正我們充滿了 #台灣價值 而且用的也是 #巴菲特 的邏輯,就算最後下跌也和收錢的無關,畢竟我們ETF追蹤的只是『指數』,人家巴菲特選錯了能怪我嗎? 在這樣的情況下,那麼多年長者湧入股市投資他們可能並不熟悉的產品,加大資產價格泡沫的速度。 本身就是很大的風險。 再來說到過度使用槓桿 在台灣,多數的上班族或年長者資產的組成都是以不動產為大宗,再來可能是金融資產(保單、基金、定存),流動現金也就是活存並不多!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想要湧入股市,需要的就是『賣掉』上述資產,或是『貸款』… 還沒還完房貸的房子增貸、貸滿的信貸、不然保單質押 這些『貸款資金』的特性就是需要相對短期的回報! 畢竟他們需要抽回資金去『還債』 因此,一旦價格開始震盪,他們會抽身的很快,畢竟他們再晚抽身一點就不是賺多賺少的問題是可能變成還不上貸款,擔保品被法拍的問題!!! 這些都會『加劇』資產的震盪…甚至很可能造成很多投資人資產大幅虧損,尤其使用槓桿的投資人,很可能因此多了一筆債務…(投資部位虧掉了,但每月還是要還貸款) 從宏觀的角度來說,這是『健康的修正』,但落到每個個人,這些都事大家辛苦血汗錢、養老金的損失。 而這些正發生在股市的狀況和虛擬貨幣圈何其相似,因此建議大家,一定要非常謹慎,投資前一定要確認你是否了解你所投資的標的,目前的價格你是否願意持有,否則就像伏爾泰所說的『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所有的參與者都是泡沫的締造者。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希望大家可以幫我們按讚、追蹤與分享! 同時也希望大家可以多使用我們的服務,加入我們的官方line帳號 @webzz 你們的支持就是我們創作的原動力! 基金事 https://page.line.me/825nhosj/ 最後,基金事還是希望大家從事投資前都能『了解自己到底買的是什麼』,並且瞭解你所使用的工具。 不要把投資變成賭博,也不要讓投資變成壓力。 通過資產配置,讓自己的資產『穩定成長』,而且有『良好的現金流』。,不用每天都像過山車一樣。 我們致力打造的就是一個環境,能讓大家的投資變輕鬆! 加入我們的官方 line 你就能第一時間知道自己的投資標的『發生甚麼事、為什麼發生、以及發生後該怎麼辦』 我們針對每個用戶提供客製化的消息,讓你不需要自己去大海撈針。 內容也不會有一堆專有名詞,主打『通俗易懂,老嫗能解』。 讓你1分鐘就了解基金發生大小事! 投資大小事,都來基金事! #比特幣 #加密貨幣 #虛擬貨幣 #槓桿 #etf #貸款 #基金 #投資 #理財 #波動 #台股

...... 查看更多
like icon
876
comment icon
留言
webzz
webzz
3/20

借錢套利風險高?殖利率陷阱有哪些? 最近由於股市很夯,許多民眾都會想通過低息貸款套利的方式賺取利息。 甚至銀行理專也鼓勵民眾進行這種行為,這在基金事看來是風險非常大的一種現象!!! 為什麼會這麼說,因為,一般民眾可能聽到『套利』,自動會在前面腦補上『無風險』三個字 但實際上,這些行為的風險是非常大的。 台灣常常看到的現象是信用貸款2~3%,借款出來投資殖利率6~8%的商品很划算 甚至有人用房貸、保單貸款出來投資。 但實際上,預設『利差』是一定存在的,這件事本身就是錯的 我們以大家投資股市最常聽到的『殖利率』來說: 很多人會看到新聞說,台灣股市平均值利率有4.2%、某些etf平均值利率有6% 但大家要知道,股價是會變動的。 以充滿 #台灣價值 的00940最大持股長榮為例 前年除前前股價108,配息18元,殖利率是16% 去年除息前股價155,配息70元,殖利率是45% 今年假設用現在股價180來算,配息10元,殖利率是6% 三年下來平均殖利率是22% 但它忽略了長榮有『減資過』這件事情,也忽略了每次計算殖利率的『基期』不同 實際上,假設你2022年除息前花10萬8千買1張長榮(2022年除息前長榮股價) 配息+減資你拿到24000(18*1000+6000),卻只剩400股 所以第二年每股配息70元,你只能拿到28000,相對初始的10萬8千本金,殖利率不是45%而是26% 今年配息金額是4千,相對初始本金,殖利率只剩3.7% 而若除息完股價剩下170,那賣掉股票只能拿回68000(400*170) 加上這三年的配息+減資,總共可拿回124000 等於三年報酬率只有14.8%,平均年報酬率是4.7% 以上都還沒算買賣股票的手續費、配息的二代健保、配息併入綜合所得稅要繳的費用等等 因為股價的基期是不同的,即使殖利率一直有4% 今年股價200,4%是8元,明年若除息前股價只剩下150,4%就只有6元。 所以,套利的前題需要確保的不光每年配息的%數不要有太大變動,還要每年的股價不要有太大變動! 否則任一個大幅改變都會是風險。 那大家看到這邊,還會認為台股每年殖利率4%能讓你穩定套利嗎? 畢竟號稱殖利率23%的股票算下來報酬率都只有4.7% 至於有些人會認為,那我投資債券、配息型基金總可以套利了吧? 以台灣來說,多數的台幣企業債利率都不高,而且也買不到 例如幾年前,台灣許多壽險業面臨資本適足率不足,於是發行了永續債,利率都只有3~3.5%之間,而且一般人也買不到,據說都是壽險公司互相購買(國泰買富邦、富邦買南山、南山買國泰...) 而且這是『永續債』,也就是它每年只要給你利息就好,但我們和銀行無論借信貸還是房貸都有到期時間,除非它給的利息>你的本利攤還,否則只有cover利息的話,你也無法確定你到期要還本的時候這個債券價值多少錢。 最後,也有人說,可以投資海外債。 那就又多了一個『匯率風險』。 以台灣人最喜歡投資的美元債來說好了,畢竟其他幣種的匯率風險多數人應該比較熟悉 (澳幣30→22、南非幣4→2→1.7、日幣0.3→0.21) 對多數人來說,美元好像匯率就是在30左右,而且美國國債非常穩定,利率有4.5%~5% 以台灣房貸利率約2.06%來說,借款30年即使本利均攤,平均一年也只要還款借款總額的4.47%,那是否只要現在借款出來買美國30年期公債,就等於30年後就能白賺套利一張公債? (借款1千萬,每月還款37,263,一年還款447,156,相對1千萬本金,一年還款4.47%) 基金事的答案仍然是不一定,畢竟匯率不一定會固定在目前的價格 尤其時間拉長到30年 可能很多人都覺得美元的匯率都一直在30附近 但實際上,1994年左右時,美元曾跌到25~26元左右 所以我們怎麼能確保2054年的匯率呢? 若以目前大約31.4的匯率置換美元,到最後若以25元換回來,那本金可能損失20% 而且那時的台灣借款利率也可能不是2.06%,假設那時候貸款利率上漲到4%、5% 那甚至很可能不是少賺是會賠錢的,畢竟台灣的信貸或房貸都不是固定利率的,是會跟隨央行利率漲跌而變化的。 當我們投資布局的時候,任何一個未考慮到的風險都會在長時間的震盪中被放大 畢竟那麼長的時間甚麼都有可能發生。 而短期來說,無風險套利機會確實存在,但利差很可能不大,對投資人來說不一定方便。 最後就是,即使你都知道了,但的波動你扛的住嗎?資金卡在這個部位損失其他投資機會的機會成本你忍得住嗎? 因此,基金事還是建議大家,投資,一定要配置資產,了解波動、了解自己所投資的產品、了解可能會面對的風險,做好資產配置,這樣才能讓你的資產隨著時間穩定成長! 懂你所要,給你所需,#基金事

...... 查看更多
借錢套利風險高?殖利率陷阱有哪些?

最近由於股市很夯,許多民眾都會想通過低息貸款套利的方式賺取利息。
甚至銀行理專也鼓勵民眾進行這種行為,這在基金事看來是風險非常大的一種現象!!!

為什麼會這麼說,因為,一般民眾可能聽到『套利』,自動會在前面腦補上『無風險』三個字
但實際上,這些行為的風險是非常大的。
台灣常常看到的現象是信用貸款2~3%,借款出來投資殖利率6~8%的商品很划算
甚至有人用房貸、保單貸款出來投資。

但實際上,預設『利差』是一定存在的,這件事本身就是錯的
我們以大家投資股市最常聽到的『殖利率』來說:
很多人會看到新聞說,台灣股市平均值利率有4.2%、某些etf平均值利率有6%
但大家要知道,股價是會變動的。
以充滿 #台灣價值 的00940最大持股長榮為例
前年除前前股價108,配息18元,殖利率是16%
去年除息前股價155,配息70元,殖利率是45%
今年假設用現在股價180來算,配息10元,殖利率是6%
 
三年下來平均殖利率是22%
但它忽略了長榮有『減資過』這件事情,也忽略了每次計算殖利率的『基期』不同
實際上,假設你2022年除息前花10萬8千買1張長榮(2022年除息前長榮股價)
配息+減資你拿到24000(18*1000+6000),卻只剩400股
所以第二年每股配息70元,你只能拿到28000,相對初始的10萬8千本金,殖利率不是45%而是26%
今年配息金額是4千,相對初始本金,殖利率只剩3.7%

而若除息完股價剩下170,那賣掉股票只能拿回68000(400*170)
加上這三年的配息+減資,總共可拿回124000
等於三年報酬率只有14.8%,平均年報酬率是4.7%

以上都還沒算買賣股票的手續費、配息的二代健保、配息併入綜合所得稅要繳的費用等等
因為股價的基期是不同的,即使殖利率一直有4%
今年股價200,4%是8元,明年若除息前股價只剩下150,4%就只有6元。
所以,套利的前題需要確保的不光每年配息的%數不要有太大變動,還要每年的股價不要有太大變動!
否則任一個大幅改變都會是風險。
那大家看到這邊,還會認為台股每年殖利率4%能讓你穩定套利嗎?
畢竟號稱殖利率23%的股票算下來報酬率都只有4.7%

至於有些人會認為,那我投資債券、配息型基金總可以套利了吧?
以台灣來說,多數的台幣企業債利率都不高,而且也買不到
例如幾年前,台灣許多壽險業面臨資本適足率不足,於是發行了永續債,利率都只有3~3.5%之間,而且一般人也買不到,據說都是壽險公司互相購買(國泰買富邦、富邦買南山、南山買國泰...)
而且這是『永續債』,也就是它每年只要給你利息就好,但我們和銀行無論借信貸還是房貸都有到期時間,除非它給的利息>你的本利攤還,否則只有cover利息的話,你也無法確定你到期要還本的時候這個債券價值多少錢。

最後,也有人說,可以投資海外債。
那就又多了一個『匯率風險』。
以台灣人最喜歡投資的美元債來說好了,畢竟其他幣種的匯率風險多數人應該比較熟悉
(澳幣30→22、南非幣4→2→1.7、日幣0.3→0.21)

對多數人來說,美元好像匯率就是在30左右,而且美國國債非常穩定,利率有4.5%~5%
以台灣房貸利率約2.06%來說,借款30年即使本利均攤,平均一年也只要還款借款總額的4.47%,那是否只要現在借款出來買美國30年期公債,就等於30年後就能白賺套利一張公債?
 
(借款1千萬,每月還款37,263,一年還款447,156,相對1千萬本金,一年還款4.47%)

基金事的答案仍然是不一定,畢竟匯率不一定會固定在目前的價格
尤其時間拉長到30年
可能很多人都覺得美元的匯率都一直在30附近
但實際上,1994年左右時,美元曾跌到25~26元左右
 
所以我們怎麼能確保2054年的匯率呢?
若以目前大約31.4的匯率置換美元,到最後若以25元換回來,那本金可能損失20%
而且那時的台灣借款利率也可能不是2.06%,假設那時候貸款利率上漲到4%、5%
那甚至很可能不是少賺是會賠錢的,畢竟台灣的信貸或房貸都不是固定利率的,是會跟隨央行利率漲跌而變化的。

當我們投資布局的時候,任何一個未考慮到的風險都會在長時間的震盪中被放大
畢竟那麼長的時間甚麼都有可能發生。
而短期來說,無風險套利機會確實存在,但利差很可能不大,對投資人來說不一定方便。
最後就是,即使你都知道了,但的波動你扛的住嗎?資金卡在這個部位損失其他投資機會的機會成本你忍得住嗎?

因此,基金事還是建議大家,投資,一定要配置資產,了解波動、了解自己所投資的產品、了解可能會面對的風險,做好資產配置,這樣才能讓你的資產隨著時間穩定成長!
懂你所要,給你所需,#基金事
like icon
786
comment icon
留言
webzz
webzz
3/19

昨天科技業的大新聞,應該就是Google有機會把自己開發出來的聊天機器人Gemini置入到iphone 受此消息刺激! Google股價一度大漲近6%,收盤上漲4.4%、Apple股價也一度大漲進3%,收盤小漲0.64% 很多人都好奇,為什麼預估可以繼續躺賺的Apple股價沒受多少激勵 預估繼續當散財童子的Google卻應聲大漲? 基金事這邊分享我們的看法 金融市場有一句話就是,市場永遠是對的,我們從結果回推,就可以知道華爾街他們對於蘋果繼續躺著這點並不買單,因此盤前的衝高應該只是散戶以為的利多衝進去,之後發現沒有人跟又慢慢賣下來了。 那華爾街他們到底如何給這些科技巨頭定目標價?我們認為,以目前來看,是否能繼續 『壟斷』你所處的行業對華爾街來說重要性是>>>>當下你能賺多少錢! 這邊的巨頭指的是『平台』類公司(如google、microsoft、apple、facebook) 畢竟依照這些行業,想要個幾百億美金只要發債,一堆金融機構會搶著認購,搞不好連台灣的保險公司也會去湊一腳,畢竟現在現金太多放不出去一直都是銀行困擾。 只要壟斷地位沒改變,那錢也是穩穩地來,但是,一旦無法繼續壟斷,公司的夕陽就出現了。 說到這可能很多人會問:『美國不是反壟斷嗎?』 其實,這就要牽扯到壟斷的定義了,以google這次的行為來說,它只是『價高者得』,而且apple不是它的,除非firefox或bing有能力證明他們即使以更好的條件仍然無法打動apple,否則就只是錢沒給到位而已,這樣美國比較不會特別判罰。 反過來說,Google如果有機會繼續讓蘋果『接受上供』,而且沒有被反壟斷法強制判罰的話,那就可以讓Google的優勢維持下去! 根據去年11月接露的數據指出,Google為了取得這個其他瀏覽器御用搜索引擎的稱號,每年花費的錢在260億美金左右,光Apple一家就分走了180億,剩下的80億主要是給像Firefox及其它瀏覽器的,就是希望他們『預設搜索引擎是GOOGLE』 至於手機市場,由於IOS以外都是ANDROID系統的,也就是GOOGLE親兒子,而華為鴻蒙雖然在中國逐漸搶走這部分的市場份額,但由於中國本來就不能用GOOGLE,所以影響的只是ANDROID分潤,對GOOGLE傷害不大,但對APPLE傷害不小。 因此在APPLE表示有機會繼續使用GOOGLE的聊天機器人,就表示GOOGLE目前的『獲利模式』可望延續。 而對APPLE來說,其實這並沒有改變公司的困境 大家要知道,就算GOOGLE不支付這筆錢,也會有其他人來支付。 但這筆錢主要的收入並不是固定數值,是廣告分潤,也就是要有很多人使用IPHONE/IPAD才會計算到。而這也是APPLE目前最大的困境,就是硬體銷量成長趨緩。 服務營收年增速又放緩,這在競爭激烈的科技業=退步,這應該才是apple股價無法拉抬的原因。 綜上所述,大家應該可以理解,為什麼這個消息足以激勵google卻無法刺激apple。 從成長的歷程來說,apple應該還是希望發展雲端生態系的,但這需要硬體擴張受眾,本來預估這個硬體會是電動車,但不久之前apple才宣布放棄研發10年的電動車,這表示apple的未來藍圖中,並不會打算靠電動車這個硬體擴展生態系。 所以我們猜測,未來的apple應該是打算統一穿戴裝置與家用電子體系,並且以此建立更大的服務生態系,例如耳機、手表、電腦、手機、平板、電視、音箱…甚至可能有遊戲機或小家電類應該會是相關的出路~ 在這個產品發布之前,如果apple的服務營收年增率沒有回到15%~20%區間的話,apple股價應該只能期待庫藏股買盤來拉高。 以上分享給大家! 按照上述邏輯,科技大廠的優勢應該都還能持續,apple即使部漲也不至於跌到哪裡去,所以美國科技類股我們還是認為可以繼續布局。 給大家參考!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希望可以按讚追蹤我們的粉專並加入我們專屬的line好友 你們的支持就是我們創作的原動力!

...... 查看更多
昨天科技業的大新聞,應該就是Google有機會把自己開發出來的聊天機器人Gemini置入到iphone
受此消息刺激!
Google股價一度大漲近6%,收盤上漲4.4%、Apple股價也一度大漲進3%,收盤小漲0.64%

很多人都好奇,為什麼預估可以繼續躺賺的Apple股價沒受多少激勵
預估繼續當散財童子的Google卻應聲大漲?
基金事這邊分享我們的看法

金融市場有一句話就是,市場永遠是對的,我們從結果回推,就可以知道華爾街他們對於蘋果繼續躺著這點並不買單,因此盤前的衝高應該只是散戶以為的利多衝進去,之後發現沒有人跟又慢慢賣下來了。
那華爾街他們到底如何給這些科技巨頭定目標價?我們認為,以目前來看,是否能繼續 『壟斷』你所處的行業對華爾街來說重要性是>>>>當下你能賺多少錢!
這邊的巨頭指的是『平台』類公司(如google、microsoft、apple、facebook)
畢竟依照這些行業,想要個幾百億美金只要發債,一堆金融機構會搶著認購,搞不好連台灣的保險公司也會去湊一腳,畢竟現在現金太多放不出去一直都是銀行困擾。
只要壟斷地位沒改變,那錢也是穩穩地來,但是,一旦無法繼續壟斷,公司的夕陽就出現了。
說到這可能很多人會問:『美國不是反壟斷嗎?』
其實,這就要牽扯到壟斷的定義了,以google這次的行為來說,它只是『價高者得』,而且apple不是它的,除非firefox或bing有能力證明他們即使以更好的條件仍然無法打動apple,否則就只是錢沒給到位而已,這樣美國比較不會特別判罰。
反過來說,Google如果有機會繼續讓蘋果『接受上供』,而且沒有被反壟斷法強制判罰的話,那就可以讓Google的優勢維持下去!
根據去年11月接露的數據指出,Google為了取得這個其他瀏覽器御用搜索引擎的稱號,每年花費的錢在260億美金左右,光Apple一家就分走了180億,剩下的80億主要是給像Firefox及其它瀏覽器的,就是希望他們『預設搜索引擎是GOOGLE』
至於手機市場,由於IOS以外都是ANDROID系統的,也就是GOOGLE親兒子,而華為鴻蒙雖然在中國逐漸搶走這部分的市場份額,但由於中國本來就不能用GOOGLE,所以影響的只是ANDROID分潤,對GOOGLE傷害不大,但對APPLE傷害不小。
因此在APPLE表示有機會繼續使用GOOGLE的聊天機器人,就表示GOOGLE目前的『獲利模式』可望延續。
而對APPLE來說,其實這並沒有改變公司的困境
大家要知道,就算GOOGLE不支付這筆錢,也會有其他人來支付。
但這筆錢主要的收入並不是固定數值,是廣告分潤,也就是要有很多人使用IPHONE/IPAD才會計算到。而這也是APPLE目前最大的困境,就是硬體銷量成長趨緩。
服務營收年增速又放緩,這在競爭激烈的科技業=退步,這應該才是apple股價無法拉抬的原因。
 
綜上所述,大家應該可以理解,為什麼這個消息足以激勵google卻無法刺激apple。
從成長的歷程來說,apple應該還是希望發展雲端生態系的,但這需要硬體擴張受眾,本來預估這個硬體會是電動車,但不久之前apple才宣布放棄研發10年的電動車,這表示apple的未來藍圖中,並不會打算靠電動車這個硬體擴展生態系。
所以我們猜測,未來的apple應該是打算統一穿戴裝置與家用電子體系,並且以此建立更大的服務生態系,例如耳機、手表、電腦、手機、平板、電視、音箱…甚至可能有遊戲機或小家電類應該會是相關的出路~
在這個產品發布之前,如果apple的服務營收年增率沒有回到15%~20%區間的話,apple股價應該只能期待庫藏股買盤來拉高。

以上分享給大家!

按照上述邏輯,科技大廠的優勢應該都還能持續,apple即使部漲也不至於跌到哪裡去,所以美國科技類股我們還是認為可以繼續布局。
給大家參考!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希望可以按讚追蹤我們的粉專並加入我們專屬的line好友
你們的支持就是我們創作的原動力!
like icon
664
comment icon
留言
webzz
webzz
3/17

(一)讓民眾相信,政府是『保護者』,而非『掠奪者』 40幾年前的中國算是百廢待興,所有的歷史積累都在文革中被打破了,除了軍事之外,其他生產力都非常的落後。 此時其實中國的民間經濟是有的,但都是地下偷偷進行的,例如走私、私營小攤販。 這些對中央政府來說完全沒幫助,因為收不到稅,這些人縱使賺了一大堆錢,也只是繼續當村霸。 民眾對政府失望透頂,多做只會被當成典型,一旦出頭就會被開始掠奪。 因此中國中央政府的目標就是想辦法讓『經濟活動浮出水面,讓整個經濟活絡起來,並且有規範』 讓那些只想靠天吃飯的農民開始願意花錢,讓已經成形的地下經濟活動願意『浮出水面』,讓他們相信政府不是『掠奪』而是『保護』! 這件事情非常困難,畢竟國家那麼大,中央政令傳到地方主要還是靠基層幹部,很多時候地方解釋權都歸這些既得利益者。 因此,為了讓政令得以推行,中央政府一方面通過基層宣傳、一方面也拼命通過錄音機宣傳、並且開始『嚴打』各種地方仕紳、流氓地痞不尊崇中央法令的行為,一旦抓到,直接定義為流氓罪吃槍子。 開始鼓勵農村不再以集體的形式上交公糧,而是改以分產到戶的方式進行改革。也就是多勞多得的概念。 再來就是鼓勵個體戶做生意,不會再將之視為投機倒把的違法行為,賣飯所得視為合法財務,政府願意為你保管,並且鼓勵民眾把錢存到銀行中。 過去的中國,產品定價是政府說了算,不是自由市場經濟,民眾認為自己的糧食拿去賣給政府不划算,因此寧願留著,或乾脆少種植一點,整個國家停滯不前,而且政府的威攝力沒有村長大,公信力也沒有村長好,經歷上面的做法,讓民眾相信政府,相信多做多得,而且賺的錢可以再去買東西,換自己所缺少的,社會經濟流動起來了,並且政府有能力保護私有財產,經濟才能更活絡。 而回到四十幾年後,莫迪政府2016年面臨的狀況也差不多,不過由於科技相對進步,手段也能更直接,就是直接『廢鈔』,讓多數的私營經濟直接浮出水面。 並且同樣也是『嚴打』各種貪腐。 只要你沒辦法交代資金來源,那錢就不是你的,並且所有新鈔都會進入銀行體系,減少貪官污吏的狀況。 這麼做的方法,首先是使經濟發展,其次就是『建立秩序』,這套秩序不光是給自己的國民看得,更是給外資看得。 許多人都覺得,現在的印度具備有人口紅利,但其實印度人口一直很多。 為什麼過去的外資並不會覺得這是優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覺得印度的經濟活動和全球沒有太大的關係,他們有自己一套運行的邏輯,想要跟印度做生意,就只能跟他們的政府或跨國大企業談好,把東西賣給這些大企業,他們在以自己的規則賣給當地民眾。 因此這個蛋糕最大的利潤都是這些龍頭拿走,但龍頭又不太繳稅讓印度大力發展,政府的威信力還不如這些地方仕紳,因此發展不開。 莫迪政府廢止鈔票、鼓勵私有化與嚴打貪汙的目的就是為了建立一套外資會有興趣來投資的環境,讓外資來和這些土霸王鬥! 四十幾年前的中國也是這樣,吸引外資來和這些土皇帝鬥! 那這樣的結果到底會如何呢? 外資會心甘情願被利用嗎? 本土大企業會如何應對?小企業又能抓住甚麼機會? 下一集讓基金事帶你繼續看下去!

...... 查看更多
(一)讓民眾相信,政府是『保護者』,而非『掠奪者』

40幾年前的中國算是百廢待興,所有的歷史積累都在文革中被打破了,除了軍事之外,其他生產力都非常的落後。
此時其實中國的民間經濟是有的,但都是地下偷偷進行的,例如走私、私營小攤販。

這些對中央政府來說完全沒幫助,因為收不到稅,這些人縱使賺了一大堆錢,也只是繼續當村霸。
民眾對政府失望透頂,多做只會被當成典型,一旦出頭就會被開始掠奪。
因此中國中央政府的目標就是想辦法讓『經濟活動浮出水面,讓整個經濟活絡起來,並且有規範』
讓那些只想靠天吃飯的農民開始願意花錢,讓已經成形的地下經濟活動願意『浮出水面』,讓他們相信政府不是『掠奪』而是『保護』!
這件事情非常困難,畢竟國家那麼大,中央政令傳到地方主要還是靠基層幹部,很多時候地方解釋權都歸這些既得利益者。
因此,為了讓政令得以推行,中央政府一方面通過基層宣傳、一方面也拼命通過錄音機宣傳、並且開始『嚴打』各種地方仕紳、流氓地痞不尊崇中央法令的行為,一旦抓到,直接定義為流氓罪吃槍子。

開始鼓勵農村不再以集體的形式上交公糧,而是改以分產到戶的方式進行改革。也就是多勞多得的概念。
再來就是鼓勵個體戶做生意,不會再將之視為投機倒把的違法行為,賣飯所得視為合法財務,政府願意為你保管,並且鼓勵民眾把錢存到銀行中。
過去的中國,產品定價是政府說了算,不是自由市場經濟,民眾認為自己的糧食拿去賣給政府不划算,因此寧願留著,或乾脆少種植一點,整個國家停滯不前,而且政府的威攝力沒有村長大,公信力也沒有村長好,經歷上面的做法,讓民眾相信政府,相信多做多得,而且賺的錢可以再去買東西,換自己所缺少的,社會經濟流動起來了,並且政府有能力保護私有財產,經濟才能更活絡。

而回到四十幾年後,莫迪政府2016年面臨的狀況也差不多,不過由於科技相對進步,手段也能更直接,就是直接『廢鈔』,讓多數的私營經濟直接浮出水面。
並且同樣也是『嚴打』各種貪腐。

只要你沒辦法交代資金來源,那錢就不是你的,並且所有新鈔都會進入銀行體系,減少貪官污吏的狀況。 
這麼做的方法,首先是使經濟發展,其次就是『建立秩序』,這套秩序不光是給自己的國民看得,更是給外資看得。
許多人都覺得,現在的印度具備有人口紅利,但其實印度人口一直很多。
為什麼過去的外資並不會覺得這是優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覺得印度的經濟活動和全球沒有太大的關係,他們有自己一套運行的邏輯,想要跟印度做生意,就只能跟他們的政府或跨國大企業談好,把東西賣給這些大企業,他們在以自己的規則賣給當地民眾。
因此這個蛋糕最大的利潤都是這些龍頭拿走,但龍頭又不太繳稅讓印度大力發展,政府的威信力還不如這些地方仕紳,因此發展不開。
莫迪政府廢止鈔票、鼓勵私有化與嚴打貪汙的目的就是為了建立一套外資會有興趣來投資的環境,讓外資來和這些土霸王鬥!
四十幾年前的中國也是這樣,吸引外資來和這些土皇帝鬥!

那這樣的結果到底會如何呢?
外資會心甘情願被利用嗎?
本土大企業會如何應對?小企業又能抓住甚麼機會?
下一集讓基金事帶你繼續看下去!
like icon
512
comment icon
留言
kumahong
kumahong
3/1

2024年初,中國股市經歷了一波大跌,2月6日,千股跌停 許多損失慘重的中國股民甚至跑到美國駐華大使館的微博訴苦 一時之前,台灣的統派愁了 台灣的獨派笑了 歐美媒體也開始說中國不行了, 好像中國會開始進入大幅衰退,共產黨為了維穩甚至可能再搞一次文革 很多企業家瑟瑟發抖等等 其實,中國真的有那麼糟嗎? 我覺得不盡然 說真的,中國目前的維穩措施,我覺得也沒有太大的毛病 首先就是央行救市 這點台灣也有國安基金 美國更扯,直接印鈔QE來救市 再來就是限制賣出 很多人就放大說,中國私募基金賣股票被警告 但實際上 股市大跌的時候,政府約談有指標意義的操盤手或金融機構談話是常態 總不能FED主席和總統喊拯救市場,巴菲特大喊還沒跌完吧 而且目前針對賣股票的限制也只是針對特定金融機構,限制時間也只是剛開盤以及即將收盤的半小時內 可能很多人會說這也是沒有人權,但台灣的限制放空令其實也是類似的策略 中國股市沒有放空一說,所以手段比較少就是了。 可以說中國不進步,但說道退,我覺得不至於 記得2015年股災的時候 中國的做法是直接停牌 就是大家都不能玩了 我覺得,相對10年前,目前的作法算是有進步的 可能沒有達到多數人心中所想,比不上台灣更比不上美國 但他們確實有在進步 至於美國為什麼能那麼肆無忌憚印鈔 因為他們通過大宗物資交易貨幣使得美元成為全球主要的結算貨幣 又通過美軍維持這個優勢 使得全球都有美元 所以大家都不希望美元跌 就很像大家都有房子 就不希望房價跌一樣 所以當美國本土瘋狂QE 美元流通貨幣直接翻倍的時候 美國的物價沒有番倍 畢竟美國等於把原本3.3億人應該承擔的通膨壓力釋放給全球80億人 而把受惠的利多留在美國 可以看到他們企業的市值飆升 許多知名運動員的收入也是番倍增加 現在NBA合約沒個年薪5000萬美金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主力 而幾年前,主力的價格只是3千萬,而這就是QE後多出來的錢去哪了 通膨的壓力是大家的,好處是少數人的。 這對美國普通人其實也是常受苦果的,但沒那麼嚴重 同樣做法的土耳其,無價直接飆升番倍 那中國如果這樣做,即使通膨沒有土耳其嚴重,但也不會太小,所以沒辦法仿製 之前想要搶全球結算貨幣 和印度買黃金、和中東買油用人民幣結算 就被老美幹到變成世界公敵需要各種制裁封鎖了 可以知道他們手段有限 人都想過好日子,想進步 但每個階段手段都會有所不同。 回到中國這次強勢干預 央行進場拯救市場 並且通證監會也限制開盤收盤交易量最大的時候地賣出 大盤強勢反彈 但這到底有沒有機會止跌甚至讓中國股市開始起漲,可能才是多數人關心的。 先說結論,我覺得止跌作用是有的,但陣痛期可能會拉得更長。 所以如果是抄底的投資人,未來即使上漲,時間也會比較長,可以離場了 但說現在拉高可以放空,我覺得也沒甚麼肉 為什麼會這樣? 我們說破而後立,不破不立 如果中國大盤真的狂跌腰斬再腰斬 那就會有很多企業直接破產 資產會非常便宜 到時候,總有想撿便宜的人願意進場接手 這些人會想把企業做起來 無論是想轉賣還是想成長,都會比較積極 現再就是老企業不會直接有事情 但他們轉型的積極程度應該就不會像新接盤的人那麼積極 企業面是這樣 資金面也是這樣 如果直接狂跌 那想賣的都心死或斷頭了 到時候反彈賣壓會很小 彈得會比較順 現在跌的慢,彈的也會比較慢。 不過長期來看,我是覺得有投資價值的 目前許多企業估值確實很低 例如美團、騰訊、比亞迪,依照這種體量與獲利的公司 目前估值確實不高,長期來看未來還是有機會回到它該有的價值的~ #投資雜談 2024/3/1

...... 查看更多
like icon
633
comment icon
留言
2
匿名成員
匿名成員
2/29

蘋果取消電動車計畫 轉攻生成式人工智慧 蘋果公司日前宣布取消了10年前啟動的電動車計畫,將研究經費轉向生成式人工智慧(AI)。這項決定在市場上引起廣泛關注,也在短暫的時間內影響了蘋果的股價。 據《彭博》報導,負責電動車計畫的員工將被調往蘋果的AI部門。消息一出,近2000名參與計畫的員工感到意外。這項調整反映了電動車市場在高利率和通脹影響下的變化,導致多家汽車大廠調整投資計畫,部分轉向油電混合車。 蘋果10年前啟動的「泰坦計畫」原本被外界認為主要集中在自駕技術上,雖然公司一直保持沉默。過去有報導指出,蘋果曾考慮在2024年或2025年推出一款汽車,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計畫進展緩慢。 隨著疫情爆發,蘋果在2019年調整了計畫方向,解僱了190名相關員工,並調整了概念車的設計。2020年的報導顯示,蘋果正考慮投入生成式AI領域。 對於這項變動,中國的「造車新勢力」表示震驚。小米董事長雷軍指出,雖然對蘋果取消造車感到震驚,但認為轉向人工智慧是正確戰略。他表示未來電動汽車的決戰將在AI領域展開。其他中國新興汽車品牌,如理想汽車、小鵬汽車、集度汽車等,也表達了對蘋果決定的看法,普遍認為專注於AI是正確的選擇。 有人質疑若蘋果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仍在掌舵,是否會有不同處理方式,例如與福特等公司合作。他們認為,頂級的AI與先進製造的結合或許是實現AI應用的最佳解決方案。 蘋果取消電動車計畫的消息引起市場廣泛關注,也帶動對未來科技發展方向的思考。隨著人工智慧技術不斷發展,蘋果的舉措可能是引領潮流的信號,預示著AI將成為未來科技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 查看更多
蘋果取消電動車計畫 轉攻生成式人工智慧

蘋果公司日前宣布取消了10年前啟動的電動車計畫,將研究經費轉向生成式人工智慧(AI)。這項決定在市場上引起廣泛關注,也在短暫的時間內影響了蘋果的股價。

據《彭博》報導,負責電動車計畫的員工將被調往蘋果的AI部門。消息一出,近2000名參與計畫的員工感到意外。這項調整反映了電動車市場在高利率和通脹影響下的變化,導致多家汽車大廠調整投資計畫,部分轉向油電混合車。

蘋果10年前啟動的「泰坦計畫」原本被外界認為主要集中在自駕技術上,雖然公司一直保持沉默。過去有報導指出,蘋果曾考慮在2024年或2025年推出一款汽車,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計畫進展緩慢。

隨著疫情爆發,蘋果在2019年調整了計畫方向,解僱了190名相關員工,並調整了概念車的設計。2020年的報導顯示,蘋果正考慮投入生成式AI領域。

對於這項變動,中國的「造車新勢力」表示震驚。小米董事長雷軍指出,雖然對蘋果取消造車感到震驚,但認為轉向人工智慧是正確戰略。他表示未來電動汽車的決戰將在AI領域展開。其他中國新興汽車品牌,如理想汽車、小鵬汽車、集度汽車等,也表達了對蘋果決定的看法,普遍認為專注於AI是正確的選擇。

有人質疑若蘋果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仍在掌舵,是否會有不同處理方式,例如與福特等公司合作。他們認為,頂級的AI與先進製造的結合或許是實現AI應用的最佳解決方案。

蘋果取消電動車計畫的消息引起市場廣泛關注,也帶動對未來科技發展方向的思考。隨著人工智慧技術不斷發展,蘋果的舉措可能是引領潮流的信號,預示著AI將成為未來科技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like icon
275
comment icon
留言
1

Nvidia還能買嗎?

like icon
12
comment icon
留言
SteveTsai
SteveTsai
2/25

請問webzz的投資專家,最近朋友想要買配息的基金,需求如下: 1. 台幣級別 2.有配息的(月配優) 3.息的來源是海外(不想被課稅) 我自己看了一些標的,大概是: 1. 聯博美國成長入息基金N配息(台幣) https://www.moneydj.com/funddj/yp/yp011000.djhtm?a=ACTI108 2. 安聯四季雙收入息組合基金-B1月配型(台幣) https://www.moneydj.com/funddj/yp/yp011000.djhtm?a=ACDD140 3. 安聯收益成長多重資產基金-B月配型(台幣) https://www.moneydj.com/funddj/yp/yp011000.djhtm?a=ACDD75 不曉得能否給小弟一點建議呢,萬分感謝!

...... 查看更多
like icon
143
comment icon
留言
3
匿名成員
匿名成員
2/22

美聯儲會議紀要:多數與會者擔憂過快降息風險,部分支持縮表放緩 美聯儲官員在1月政策會議上表達了對降息過快的擔憂,認為風險大於長時間保持高利率。1月30-31日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紀要顯示,官員仍關注通脹軌跡,擔心通脹朝2%目標回落可能停滯。整體而言,會議紀要強調美聯儲期望看到更多通脹穩步下行的證據。 官員一致認為利率可能見頂,但未確定何時啟動降息。會議紀要指出,“大多數與會者提到過快放鬆政策風險,強調仔細評估經濟數據對通脹是否可持續下降至2%目標的重要性。” 只有“兩名”官員指出等待降息時間過長會帶來風險。對於限制性貨幣政策的維持時間,與會者認為存在不確定性。 自上次會議以來,一些經濟數據出現意外上行,2023年底通脹放緩現象打破,支持了美聯儲對通脹的謹慎態度。 在3月19-20日的會議上,美聯儲將更新對利率和經濟的預測。主席鮑威爾可能在3月初國會聽證會上發表對前景的新看法。 會議紀要顯示,一些官員認為或已到了放緩縮表速度的時機。隨著金融機構對隔夜逆回購工具的使用減少,許多與會者示意3月份會議上將深入討論資產負債表,為“最終決定”提供指引。 紀要顯示,由於對準備金充裕水平的估計存在不確定性,有人認為放慢縮表速度有助於準備金平穩過渡,或延長縮表時間。

...... 查看更多
美聯儲會議紀要:多數與會者擔憂過快降息風險,部分支持縮表放緩

美聯儲官員在1月政策會議上表達了對降息過快的擔憂,認為風險大於長時間保持高利率。1月30-31日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紀要顯示,官員仍關注通脹軌跡,擔心通脹朝2%目標回落可能停滯。整體而言,會議紀要強調美聯儲期望看到更多通脹穩步下行的證據。

官員一致認為利率可能見頂,但未確定何時啟動降息。會議紀要指出,“大多數與會者提到過快放鬆政策風險,強調仔細評估經濟數據對通脹是否可持續下降至2%目標的重要性。”

只有“兩名”官員指出等待降息時間過長會帶來風險。對於限制性貨幣政策的維持時間,與會者認為存在不確定性。

自上次會議以來,一些經濟數據出現意外上行,2023年底通脹放緩現象打破,支持了美聯儲對通脹的謹慎態度。

在3月19-20日的會議上,美聯儲將更新對利率和經濟的預測。主席鮑威爾可能在3月初國會聽證會上發表對前景的新看法。

會議紀要顯示,一些官員認為或已到了放緩縮表速度的時機。隨著金融機構對隔夜逆回購工具的使用減少,許多與會者示意3月份會議上將深入討論資產負債表,為“最終決定”提供指引。

紀要顯示,由於對準備金充裕水平的估計存在不確定性,有人認為放慢縮表速度有助於準備金平穩過渡,或延長縮表時間。
like icon
219
comment icon
留言
匿名成員
匿名成員
2/21

《財報》輝達上季財績亮眼,營收驚人增長逾兩倍,盤後股價急升10%。 輝達(NVDA-US)在周三(21日)盤後公布上季營收和獲利,兩者均超出預期,主因來自於龐大的人工智慧(AI)支出。公司宣布上季營收達240億美元,相較去年同期增長超過兩倍,創下歷史新高。這項強勁的表現推動公司盤後股價急升約10%。 公司強調其樂觀看待本季前景,預期將持續成長,並提供了優於預期的營收展望。這一消息進一步激勵了投資者的信心,反映在盤後股價的顯著上揚。 重要財務數據: - 營收:24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221.7億美元大幅增長,增幅約±2%。 - (Non-GAAP) 毛利率:77%,相對去年同期增加50個基點。 去年同期比較: - 營收:221億美元,年增率達265%,顯示公司在過去一年中極具成長動力。 - (Non-GAAP) 淨利:128.4億美元,年增率達491%,顯示公司獲利表現強勁。 - (Non-GAAP) EPS:5.16美元,年增率達486%,每股收益相對去年同期增長明顯。 - (Non-GAAP) 毛利率:76.7%,較去年同期的66.1%有顯著提升,反映公司營運效率的改善。

...... 查看更多
《財報》輝達上季財績亮眼,營收驚人增長逾兩倍,盤後股價急升10%。

輝達(NVDA-US)在周三(21日)盤後公布上季營收和獲利,兩者均超出預期,主因來自於龐大的人工智慧(AI)支出。公司宣布上季營收達240億美元,相較去年同期增長超過兩倍,創下歷史新高。這項強勁的表現推動公司盤後股價急升約10%。

公司強調其樂觀看待本季前景,預期將持續成長,並提供了優於預期的營收展望。這一消息進一步激勵了投資者的信心,反映在盤後股價的顯著上揚。

重要財務數據:

- 營收:24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221.7億美元大幅增長,增幅約±2%。
- (Non-GAAP) 毛利率:77%,相對去年同期增加50個基點。

去年同期比較:

- 營收:221億美元,年增率達265%,顯示公司在過去一年中極具成長動力。
- (Non-GAAP) 淨利:128.4億美元,年增率達491%,顯示公司獲利表現強勁。
- (Non-GAAP) EPS:5.16美元,年增率達486%,每股收益相對去年同期增長明顯。
- (Non-GAAP) 毛利率:76.7%,較去年同期的66.1%有顯著提升,反映公司營運效率的改善。
like icon
201
comment icon
留言
1
匿名成員
匿名成員
2/16

以色列批准Starlink在加薩提供高速網路支援,全面改善戰地醫療連線 以色列通訊部長卡爾希(Shlomo Karhi)在14日正式宣布,以色列政府已批准Elon Musk的Starlink衛星網路在以色列和加薩走廊部分地區提供服務。這項決定的背後是為了改善加薩走廊地區的通訊狀況,特別是在戰地醫院的網路連線方面。以下將深入探討這項決定的影響和未來展望。 技術背景: Starlink是由Elon Musk的SpaceX公司營運的低軌道衛星網路,擁有大量的衛星,可以提供高速、低延遲的網路連線。這項技術的特點是適用於偏遠地區和通訊基礎設施受損的區域,為加薩走廊提供了寶貴的通訊解決方案。 加薩走廊的現況: 自哈瑪斯(Hamas)去年10月對以色列發動襲擊以來,加薩走廊一直處於動盪中。戰地醫院面臨著極大的壓力,持續4個多月的戰爭使得醫院設施嚴重不足,超過6萬8,291人受傷。聯合國估計,36家醫院中只有13家能夠部分運作,造成嚴重的醫療危機。 Starlink的應用: Starlink的低延遲高速連網將在戰地醫院發揮關鍵作用。卡爾希通訊部長表示,透過Starlink,醫院將能夠進行視訊會議和即時遠端診斷,提高醫療服務的效能。這對於解決醫療資源有限的問題,以及提供遠程醫療諮詢至關重要。 跨國合作: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外交部對這項協議表示歡迎,強調高速連網將有助於進行即時的視訊諮詢,對拯救生命至關重要。這彰顯了跨國合作在人道主義援助方面的重要性,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支援,更是提供實質的人道主義援助。 馬斯克的回應: Starlink的創辦人馬斯克對以色列政府的批准表示「非常讚賞」,並表達期望這將有助於以色列人和加薩的無辜平民。他在社群媒體上發文表示對以色列的支持,同時強調Starlink的目標是提供全球無處不在的互聯網連線。 未來展望: 這項協議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合作,更是為戰地醫療和通訊提供了新的可能性。Starlink的應用不僅僅局限於戰地醫院,未來還有潛力擴展到其他社會基礎建設,提升整體社會的通訊效能。 在加薩走廊的情勢下,這項決定是對改善當地生活條件的一個重要一步。通過這種形式的科技援助,我們有機會見證通訊技術如何為戰區帶來實質的改變,同時也體現了人道主義援助的實際需求。

...... 查看更多
以色列批准Starlink在加薩提供高速網路支援,全面改善戰地醫療連線

以色列通訊部長卡爾希(Shlomo Karhi)在14日正式宣布,以色列政府已批准Elon Musk的Starlink衛星網路在以色列和加薩走廊部分地區提供服務。這項決定的背後是為了改善加薩走廊地區的通訊狀況,特別是在戰地醫院的網路連線方面。以下將深入探討這項決定的影響和未來展望。

技術背景:
Starlink是由Elon Musk的SpaceX公司營運的低軌道衛星網路,擁有大量的衛星,可以提供高速、低延遲的網路連線。這項技術的特點是適用於偏遠地區和通訊基礎設施受損的區域,為加薩走廊提供了寶貴的通訊解決方案。

加薩走廊的現況:
自哈瑪斯(Hamas)去年10月對以色列發動襲擊以來,加薩走廊一直處於動盪中。戰地醫院面臨著極大的壓力,持續4個多月的戰爭使得醫院設施嚴重不足,超過6萬8,291人受傷。聯合國估計,36家醫院中只有13家能夠部分運作,造成嚴重的醫療危機。

Starlink的應用:
Starlink的低延遲高速連網將在戰地醫院發揮關鍵作用。卡爾希通訊部長表示,透過Starlink,醫院將能夠進行視訊會議和即時遠端診斷,提高醫療服務的效能。這對於解決醫療資源有限的問題,以及提供遠程醫療諮詢至關重要。

跨國合作: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外交部對這項協議表示歡迎,強調高速連網將有助於進行即時的視訊諮詢,對拯救生命至關重要。這彰顯了跨國合作在人道主義援助方面的重要性,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支援,更是提供實質的人道主義援助。

馬斯克的回應:
Starlink的創辦人馬斯克對以色列政府的批准表示「非常讚賞」,並表達期望這將有助於以色列人和加薩的無辜平民。他在社群媒體上發文表示對以色列的支持,同時強調Starlink的目標是提供全球無處不在的互聯網連線。

未來展望:
這項協議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合作,更是為戰地醫療和通訊提供了新的可能性。Starlink的應用不僅僅局限於戰地醫院,未來還有潛力擴展到其他社會基礎建設,提升整體社會的通訊效能。

在加薩走廊的情勢下,這項決定是對改善當地生活條件的一個重要一步。通過這種形式的科技援助,我們有機會見證通訊技術如何為戰區帶來實質的改變,同時也體現了人道主義援助的實際需求。
like icon
383
comment icon
留言
匿名成員
匿名成員
2/16

Nvidia首度揭曉Eos - 由4,608個H100驅動的最快AI超級電腦 Nvidia在週四首次向公眾揭示了他們最新的面向企業的超級電腦——Eos。這款超級電腦專為大規模資料中心的高階AI開發而設計,同時也是Nvidia迄今為止速度最快的AI超級電腦。 Eos引人注目的地方在於它搭載了4,608個Nvidia H100,使其在全球超級電腦性能排名中躍升至第九位。據最新的前500名超級電腦榜單顯示,Eos以FP64為性能標準在純AI任務中表現優異。此外,Eos不僅為Nvidia自家使用,其架構還成為其他企業打造超級電腦的藍本。 Nvidia透露,Eos每天應對數千名內部開發人員的AI挑戰,協助他們解決過去難以解決的問題。 在硬體配置方面,Eos組建了576個DGX H100系統,每個系統搭載8個H100 GPU,並搭載1,152個Intel Xeon Platinum 8480C處理器(每個CPU有56個內核)。這樣的配置使得Eos在HPC和AI的性能表現相當令人矚目。此外,Eos還選用了Nvidia的Mellanox Quantum-2 InfiniBand技術,支援高達400 Gb/s的數據傳輸速度,對於訓練大型AI模型和系統擴展至關重要。 除了強大的硬體配置,Nvidia表示,Eos還搭載了專為AI開發和部署而設計的強大軟體,包括協調和集群管理工具、加速運算存儲和網路庫,以及經過優化的操作系統。這使得Eos能夠應對從類似ChatGPT生成式AI到AI工廠等各種應用挑戰。Nvidia的Eos超級電腦不僅是一次技術的飛躍,更為AI領域的發展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 查看更多
like icon
282
comment icon
留言
你可能也喜歡
advisor avatar
Jonathan
關注
advisor avatar
永豐_小富哥
關注
advisor avatar
MM
關注
advisor avatar
松山OK大叔@中信
關注
advisor avatar
kumahong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