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些想法
發表些想法?
TEXT

世界首富的野望 1 月 19 日,全球投資圈與半導體業都被一個消息震撼了 世界首富 Elon Musk 打算收購美國知名半導體公司 Intel 受此消息激勵,Intel 股價一度大漲 10% ,而許多分析師與業界人士也都開始討論,若這件事情成了,對整個半導體產業會有什麼影響?投資人又該如何抓住這次全球大格局變動的機會?這些問題的答案與猜想,今天就讓基金事來告訴你! Intel 困境 Intel 這幾年可以說是決策錯誤連連,雖然貴為全球唯三能生產先進製程晶片的晶圓代工廠,但公司卻也可以說敗在這個業務上。 Intel 本身是一家 IDM 公司,也就是集合生產、設計、製造、銷售為一體的半導體大廠。全盛時期在電腦主機晶片領域市佔率超過九成,即便如今江河日下,但市占率依然不可忽略。 原本晶圓代工只是Intel的一個部門。但隨著科技高速發展,晶圓代工的重要性與市場價值與日俱增,這使得曾經的龍頭不甘心被當年的小弟台積電超車,因此決定奮起追趕,因此在 2021 年 2月換將上任,由服務 Intel 超過 30 年,曾經設計出爆款處理器 Intel 80486 的 Patrick Paul Gelsinger 執掌 CEO 。 他上台後,不只多次對媒體放話會超車台積電,而且也加大了對晶圓代工事業部門的投資,然而,這一切只是悲劇的開始。 晶圓代工砸錢就行? 華為創辦人認證非曾說過一句話:『修橋、修路、修房子,只要砸錢就行了;芯片光砸錢不行,得砸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 這句話說地就是半導體晶圓代工想發展並非一蹴可就。 美國最頂尖的人才都進入IC設計、資訊工程、金融業行業。 因此,美國本身就缺乏專業的晶圓代工人才,這個問題張忠謀當年就已經了解到了,他當年迫於無奈到美國華盛頓設廠,他設的KPI也是不賠錢就可以了。 可以說 Intel 想短期超車本身就已經是錯誤的。 但上市公司的缺點就是,董事會給 CEO 的任期有限,你得在短期內做出成績,因此他只好繼續往錯誤的道路狂奔。 公司每年的預算都是定額的,你舉債增編預算也有上限,全部挪用到晶圓代工,讓自己有能力生產 5NM 、3NM 但良率太低,做一片賠一片,甚至沒人下單,公司沒辦法形成良性循環,其他部門研發經費、銷售預算被砍,沒人想幹活,進一步加劇公司的衰敗。 執掌了3年,公司股價下跌超過 7 成,從60元下跌到20元,市值蒸發 2 千多億美金,EPS也從每季能賺 1 塊多變成最新財報單季虧損 3.88元 眼看著再虧下去公司也要不行了,於是在 2024 年底,受不了的董事會終於決定把 Gelsinger 免職,市場也開始傳言,Intel 可能打算把自己給賣掉的消息。 Elon Musk 收購 Intel 怎麼來的? 最早Intel即將被收購的消息是由知名的半導體媒體業者 SemiAccurate報導出來的,那時該公司表示收到匿名郵件,告知有一家公司打算收購 Intel 。 當時大家在猜測,是哪個 ic 設計公司看到現在 Intel 那麼便宜,台積電代工又要排隊價格也高,打算自己收購來玩。但當時所有人都不看好,認為 Intel 當前就是個坑,根本不值錢,買了就是負資產,誰買也救不起來而且還會拖累本業,因此這個消息後來無疾而終,直到 1 月 19 日,花旗銀行對媒體透漏 Elon Musk 可能是 Intel 的潛在買家,市場才開始有不一樣的聲音。 金融市場怎麼看以及 Elon Musk 怎麼想? 雖然 Elon Musk 創造了很多傳說,但金融市場並不看好 Elon Musk 收購Intel後能帶給股價甚麼樣的變化。 金融市場怎麼看 Elon Musk 收購 Intel 首先,多數的金融業者都有一個共識,就是晶圓代工目前就是一個超級大坑,有點像核四之於台電,錢已經砸了,但都是廢物,你要直接認列虧損放棄,置之死地而後生,公司股價會先大跌,之後能不能大漲不知道。 你要能賣掉甩手變成純 IC Design 公司,那 Intel 可能可以起死回生,但由於晶圓代工目前已經上升到國防層面,政府不會允許你『價高者得』,一定得留在美國,那美國的公司除非被政府壓著買,不然一定是想用白菜價格接手,又回歸到原本的問題。 就算成功賣了, IC Design 現在也超級競爭,CPU/GPU/ASIC/手機晶片/車用晶片… 一堆廠在裡面內捲,各品牌廠也都在自研。 電腦很可能會全部換成 AI 晶片,Intel 在 X86 建立的市占率連 AMD 都快幹不過了,未來能有競爭力? 最後就是,Elon Musk 有時間來好好經營它?還是跟買 Twitter (現在更名為 X)一樣,是有別的政治訴求(當初買 Twitter 現在來看比較像想讓支持的候選人能有發聲的平台,畢竟當初 2020 年川普下台之後,所有的社交媒體帳號被 GOOGLE/META/Twitter 聯合封殺,等於一般民眾根本不知道他要說什麼) 因此,即便知名半導體機構SemiAnalysis的首席分析師Dylan Patel 說 現在 Elon Musk 的私人飛機再佛羅里達、global foundary 和高通的飛機也在佛羅里達,看起來 Intel 好像炙手可熱,但多數投資大咖都興趣缺缺。 綜上所述,金融業對於目前反彈的看法都是,逢高減碼。 猜測 Elon Musk 自己怎麼看收購 Intel Elon Musk 接任川普內閣任職政府效率部,簡單地說就是他覺得很多錢被浪費了,相比賺錢,他覺得省錢能帶給美國更多的價值,而他很可能也是覺得 Intel 跟美國很像,都在浪費錢,因此他進去後按照他過往的習性可以把公司沒用的部門、kpi不合格的員工全部裁掉,幫公司重新換血。 不過按照這樣的邏輯,他入主 Intel 很可能不是要賣晶圓代工部門,而是要『救』晶圓代工部門,那他很可能會認真對待。 目前我們只知道,晶圓代工當前的格局就是成熟製程被中國介入後現在殺成紅海了,除了特殊製程外,都是白菜價,成本壓不下去,賣一片賠一片。 先進製程人家願意高價買,但良率得拉起來,否則台積電良率 90%,毛利率 60% 等於台積電實際的成本是 36 ,賣 100,但有10%報廢了。 如果你也賣 100 ,成本也是 36 ,但有50%報廢了,實際成本變成 72 ,毛利率就剩下28% 而且美國生產成本也能是 36本身就得打個問號 綜上所述, Elon 買了,很多問題有沒有能力解決也是未知。 不過,炒作一波我們覺得是有機會的。 這個男人過去幾十年創造太多奇蹟了,散戶是很願意支持他的,而現在散戶的力量是很可怕的 尤其 Intel 到這個節骨眼,股價低於淨值。 按照過往晶圓廠往外賣的案例,售價都可以高於市價的,而且還是世界“唯三”先進製程代工廠,只要能找到買家或是讓大家有信心,願意賭一把的資金,還是大有人在的。 不過這都屬於短線,如果跑的慢,很可能又套在高點了。 因此基金事還是建議大家,搬一張板凳在旁邊看就好了! 投資還是選擇能穩定獲利的企業長期持有,或是相信專業的經理人選擇進出場時間,而不要當成賭博去賭 Elon Musk是否能再創奇蹟! #收購intel #intel #elonmusk #基金 #投資 #理財 #基金事 #webzz #晶圓代工

...... 查看更多
世界首富的野望
1 月 19 日,全球投資圈與半導體業都被一個消息震撼了
世界首富 Elon Musk 打算收購美國知名半導體公司 Intel 
受此消息激勵,Intel 股價一度大漲 10% ,而許多分析師與業界人士也都開始討論,若這件事情成了,對整個半導體產業會有什麼影響?投資人又該如何抓住這次全球大格局變動的機會?這些問題的答案與猜想,今天就讓基金事來告訴你!
Intel 困境
Intel 這幾年可以說是決策錯誤連連,雖然貴為全球唯三能生產先進製程晶片的晶圓代工廠,但公司卻也可以說敗在這個業務上。
Intel 本身是一家 IDM 公司,也就是集合生產、設計、製造、銷售為一體的半導體大廠。全盛時期在電腦主機晶片領域市佔率超過九成,即便如今江河日下,但市占率依然不可忽略。
原本晶圓代工只是Intel的一個部門。但隨著科技高速發展,晶圓代工的重要性與市場價值與日俱增,這使得曾經的龍頭不甘心被當年的小弟台積電超車,因此決定奮起追趕,因此在 2021 年 2月換將上任,由服務 Intel 超過 30 年,曾經設計出爆款處理器 Intel 80486 的 Patrick Paul Gelsinger 執掌 CEO 。
他上台後,不只多次對媒體放話會超車台積電,而且也加大了對晶圓代工事業部門的投資,然而,這一切只是悲劇的開始。
晶圓代工砸錢就行?
華為創辦人認證非曾說過一句話:『修橋、修路、修房子,只要砸錢就行了;芯片光砸錢不行,得砸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
這句話說地就是半導體晶圓代工想發展並非一蹴可就。
美國最頂尖的人才都進入IC設計、資訊工程、金融業行業。
因此,美國本身就缺乏專業的晶圓代工人才,這個問題張忠謀當年就已經了解到了,他當年迫於無奈到美國華盛頓設廠,他設的KPI也是不賠錢就可以了。
可以說 Intel 想短期超車本身就已經是錯誤的。
但上市公司的缺點就是,董事會給 CEO 的任期有限,你得在短期內做出成績,因此他只好繼續往錯誤的道路狂奔。
公司每年的預算都是定額的,你舉債增編預算也有上限,全部挪用到晶圓代工,讓自己有能力生產 5NM 、3NM 但良率太低,做一片賠一片,甚至沒人下單,公司沒辦法形成良性循環,其他部門研發經費、銷售預算被砍,沒人想幹活,進一步加劇公司的衰敗。
執掌了3年,公司股價下跌超過 7 成,從60元下跌到20元,市值蒸發 2 千多億美金,EPS也從每季能賺 1 塊多變成最新財報單季虧損 3.88元
眼看著再虧下去公司也要不行了,於是在 2024 年底,受不了的董事會終於決定把 Gelsinger 免職,市場也開始傳言,Intel 可能打算把自己給賣掉的消息。
Elon Musk 收購 Intel 怎麼來的?
最早Intel即將被收購的消息是由知名的半導體媒體業者 SemiAccurate報導出來的,那時該公司表示收到匿名郵件,告知有一家公司打算收購 Intel 。
當時大家在猜測,是哪個 ic 設計公司看到現在 Intel 那麼便宜,台積電代工又要排隊價格也高,打算自己收購來玩。但當時所有人都不看好,認為 Intel 當前就是個坑,根本不值錢,買了就是負資產,誰買也救不起來而且還會拖累本業,因此這個消息後來無疾而終,直到 1 月 19 日,花旗銀行對媒體透漏 Elon Musk 可能是 Intel 的潛在買家,市場才開始有不一樣的聲音。
金融市場怎麼看以及 Elon Musk 怎麼想?
雖然 Elon Musk 創造了很多傳說,但金融市場並不看好 Elon Musk 收購Intel後能帶給股價甚麼樣的變化。
金融市場怎麼看 Elon Musk 收購 Intel
首先,多數的金融業者都有一個共識,就是晶圓代工目前就是一個超級大坑,有點像核四之於台電,錢已經砸了,但都是廢物,你要直接認列虧損放棄,置之死地而後生,公司股價會先大跌,之後能不能大漲不知道。
你要能賣掉甩手變成純 IC Design 公司,那 Intel 可能可以起死回生,但由於晶圓代工目前已經上升到國防層面,政府不會允許你『價高者得』,一定得留在美國,那美國的公司除非被政府壓著買,不然一定是想用白菜價格接手,又回歸到原本的問題。
就算成功賣了, IC Design 現在也超級競爭,CPU/GPU/ASIC/手機晶片/車用晶片…
一堆廠在裡面內捲,各品牌廠也都在自研。
電腦很可能會全部換成 AI 晶片,Intel 在 X86 建立的市占率連 AMD 都快幹不過了,未來能有競爭力?
最後就是,Elon Musk 有時間來好好經營它?還是跟買 Twitter (現在更名為 X)一樣,是有別的政治訴求(當初買 Twitter 現在來看比較像想讓支持的候選人能有發聲的平台,畢竟當初 2020 年川普下台之後,所有的社交媒體帳號被 GOOGLE/META/Twitter 聯合封殺,等於一般民眾根本不知道他要說什麼)
因此,即便知名半導體機構SemiAnalysis的首席分析師Dylan Patel 說
現在 Elon Musk 的私人飛機再佛羅里達、global foundary 和高通的飛機也在佛羅里達,看起來 Intel 好像炙手可熱,但多數投資大咖都興趣缺缺。 
綜上所述,金融業對於目前反彈的看法都是,逢高減碼。
猜測 Elon Musk 自己怎麼看收購 Intel
Elon Musk 接任川普內閣任職政府效率部,簡單地說就是他覺得很多錢被浪費了,相比賺錢,他覺得省錢能帶給美國更多的價值,而他很可能也是覺得 Intel 跟美國很像,都在浪費錢,因此他進去後按照他過往的習性可以把公司沒用的部門、kpi不合格的員工全部裁掉,幫公司重新換血。
不過按照這樣的邏輯,他入主 Intel 很可能不是要賣晶圓代工部門,而是要『救』晶圓代工部門,那他很可能會認真對待。
目前我們只知道,晶圓代工當前的格局就是成熟製程被中國介入後現在殺成紅海了,除了特殊製程外,都是白菜價,成本壓不下去,賣一片賠一片。
先進製程人家願意高價買,但良率得拉起來,否則台積電良率 90%,毛利率 60%
等於台積電實際的成本是 36 ,賣 100,但有10%報廢了。
如果你也賣 100 ,成本也是 36 ,但有50%報廢了,實際成本變成 72 ,毛利率就剩下28%
而且美國生產成本也能是 36本身就得打個問號
綜上所述, Elon 買了,很多問題有沒有能力解決也是未知。
不過,炒作一波我們覺得是有機會的。
這個男人過去幾十年創造太多奇蹟了,散戶是很願意支持他的,而現在散戶的力量是很可怕的
尤其 Intel 到這個節骨眼,股價低於淨值。
按照過往晶圓廠往外賣的案例,售價都可以高於市價的,而且還是世界“唯三”先進製程代工廠,只要能找到買家或是讓大家有信心,願意賭一把的資金,還是大有人在的。
不過這都屬於短線,如果跑的慢,很可能又套在高點了。
因此基金事還是建議大家,搬一張板凳在旁邊看就好了!

投資還是選擇能穩定獲利的企業長期持有,或是相信專業的經理人選擇進出場時間,而不要當成賭博去賭 Elon Musk是否能再創奇蹟!

#收購intel #intel #elonmusk #基金 #投資 #理財 #基金事 #webzz #晶圓代工
like icon
comment icon
留言
TEXT

【汽車工業啟示錄:傳統車廠的命運與產業空軍轉型挑戰】 2024即將結束,跨過今年可就是2025年了,2025年這個年份大家看了可能沒有什麼感覺,但2035年,有在關注環保、燃油車的是不是有點感覺了? 沒錯!2035年就是幾乎所有成熟國家都承諾會『停止生產燃油車』的 DEADLINE。 或許不用等到 2035 年,2030 年之前沒拿出解決方案並且有效執行的傳統車廠都將謝幕歷史舞台甚至提早退出資本市場。 為此,許多傳統車廠都感受到了這次的危機事關公司生死存亡,因此紛紛投入大量資金研發、轉型,但 2024 年即將結束,沒有一家傳統車廠轉型成功,收效甚微。 很多車廠眼看研發遙遙無期,多數已然放棄,畢竟無止盡沒限期的砸錢只會加速死亡,於是他們開始縮衣節食、裁員、縮減資本支出,希望靠著有限的資金慢慢苟活,看有沒有辦法撐到其他曙光出現。 到底這個歷時一個多世紀的產業如今面臨怎麼樣的困境?未來10年他們在資本市場的股票會如何發展?投資人又該如何應對?這些問題的答案,基金事將一一為讀者解惑! "電動車崛起與傳統車廠的困境" 石油一直以來都是主要的動能來源,工業發展的血液,不過隨著天候日漸異常,環保被重視的程度與日俱增,畢竟這已經不是哪個行業甚至區域的問題,是全人類生存的危機,因此只要還想在地球混,大家就得遵守,尤其自許老大的一些先進國家,聯合國的環保法規就是所有先進國家的最大公約數。因此主要使用石油的運輸業也成為重點監管對象。 陸海空的運輸工具中,航空與航海因為耗能太大,尚無法完全被電能取代又不可或缺,只被要求更換更環保的燃油或天然氣否則要罰錢繳費,而陸運中,大功率的火車也同樣還可以付碳權費運行,但轎車就沒那麼幸運了,直接要求限期停產燃油車。未來的交通車只能是電車或是氫能源等,這就是當前傳統車廠面臨巨大的挑戰! 傳統車廠的困境 對一些人來看,燃油車轉型電動車應該沒那麼難,就是引擎換成馬達,油槽換成電池。 但實際上,燃油車與電動車只是外觀一樣,從內部的零件、架構甚至材料都可以說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產品。 畢竟對電動車來說,從車底車殼到各種零件,很多都是模組化,系統設定,多數是代碼調整,和老年間的手藝調整有所不同。 傳統車廠工人工作年資長,底薪高,讓他們重新學習這些工藝是不划算的。就像讓中餐大廚去學習分子料理,雖然同樣是做菜,但人家過去所學可能只有十之一二能用,其他技能都成了雞肋,給他降薪也不可能,資深工人技師都受到工會保障。種種的歷史包袱與問題導致傳統車廠陷入不可逆的困境。 電動車廠的崛起 電動車廠之所以崛起迅速,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 先說天時,也就是聯合國高舉環保大旗,政治正確+政策扶持,新能源車廠賣車虧錢沒關係、政府補貼鼓勵民眾採購、有賺錢政府也減稅,鼓勵你持續有資金投資研發,資本市場也知道政策支持,估值都格外寬容,對傳統車廠多採用本益比,但對新能源車廠可以採用股價營收比(Price-to-Sales Ratio 簡稱P/S),也就是你有沒有賺錢沒關係,只要賣的出車,我就願意買你的股票。 這樣的情況下這些車廠可以不斷印股票換鈔票,股票越印越多,股價還可以越來越高,這就是天時。如果早個30年,大家只會把這種產業當成龐氏騙局,但現在是聯合國表態支持,因此他們有大把鈔票可以燒。 至於地利,就是全球供應鏈整合的難題。由於全世界各國發展的速度差距很大,各國人工土地成本也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比較有規模的公司都把各個零件散落在對自己最有利的國家生產製造,但近10年開始各國打起了貿易戰,關稅壁壘+意識形態,各國環保意識增溫,很多廠房需要逐水草而居,每次遷移地點成本也增加,這時候一個產品需要越多供應鏈環節,成本越高。 而根據統計,一台燃油車平均有3~4萬個零件,電動車則是只有一半,而且多數屬於『模組化』,也就是公共規格。帶頭大老 TESLA 研發成果直接 OPEN SOURCE讓 許多車廠都直接仿效。因此整個『產業』的試錯成本只需要一次。 但傳統車廠每一家都把研發成果當核心機密, TOYOTA 的試錯成本,NISSAN 要重新走一次、HONDA、FORD、VW等等都要重新走一次,各個企業之間的內耗競爭成本太大。 一邊是成本年年增加,毛利年年降低,目前只剩低個位數(0%~5%),甚至很多廠商已經在賠錢了。 而電動車廠這邊雖然還在年年降價,毛利卻能穩定在20%,兩者相比誰更有前景,一目了然。 最後就是人和。 人的問題往往是最複雜的,傳統車廠發展歷史太悠久了,為了保障權益,幾乎都有工會,ELON MUSK說過,工會的存在會大大拖慢企業的發展,例如美國馬頭工人每幾年就罷工一次,每次都要求漲薪水,今年就上漲了62%。 這些勞工不會管企業的死活,反正我再5年就退休、再10年就退休,就算公司沒賺錢,你支付的遣散費也要達到標準,不然就是違法,除非公司真的一點淨資產都沒有,不然到時候你倒閉是董總是股東的事情,跟我有什麼關係? 這並非危言聳聽,而是目前正在發生的現狀,福斯汽車想關閉德國境內虧損的A工廠,工會直接不准關閉,甚至要求股東需要增資分擔財務壓力,否則他們會串聯起來,其他賺錢的工廠也給你罷工。 這樣的組織對員工是一種保障,但確確實實拖慢企業的進程。所以ELON MUSK他堅持自己的公司不能有工會,哪個州政府強制要求企業有工會那他寧願搬家,加上新能源車廠受資本愛戴,多數員工受分紅激勵的吸引力遠大於薪資,因此即便沒有工會,更多優秀的人才也寧願去TESLA而非FORD。 當然問題不光這麼簡單,還有非常多的問題都非常棘手,種種歷史包袱下,電動車廠與傳統車廠的投資前景與就業前景可以說是一目了然。 即便有業界大佬提出解決方法,如飛雅特克萊斯勒汽車公司(FCA)的前任CEO就曾撰文表示『所有傳統車廠應該團結一致,大家互相開源減少內耗成本,應該把所有傳統車廠看成一家公司來調度資源』。 但真實情況卻是沒有哪家大車廠願意首開先河貢獻,難達共識... 跨企業整合的理想,在國家層面的資源調度時才可能發生。例如當年歐美為了對抗日本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由政府出面,才可能把所有企業的資源都調度起來,但現在汽車產業的重要性沒那麼高,還有替代品,國家單位也不會吃力不討好的去幹這種事情。 因此,目前的困局對傳統車廠來說算是無解。 "傳統車廠 VS 電動車廠:錢花在哪?" 前面舉了一些傳統車廠為何日薄西山的例子,很多不服氣的人會開始尋找反面案例。 例如很多人說因為AI蓬勃發展需要大量電力,各國政府為了把電力留給AI企業,延緩燃油車淘汰時間,除此之外,現在的汙染處理技術也都有在進步,燃油改電動可能耗費甚廣,但燃油改燃氫沒變多少,未來應該也有可能是氫能源車的天下,傳統車廠可能也會回來競爭,為什麼說電動車一定是未來? 我們來看一下,兩者主要的『錢』都花在哪,大家就能知道,為什麼傳統車廠會面臨目前的困境了。 首先,大家應該都同意, AI 的出現,加速了產業的發展,能套用 AI 的產業,產品迭代的速度都會更快,而軟體的修改與發展應該比硬體更快速。 但,傳統車廠過去大多的成本都花在硬體上面,而忽略了軟體。 TESLA/比亞迪,它的內裝、沙發皮、空調等等都不是最好的,甚至車縫線這些他們也沒太在乎,他們的想法就是,只要不影響使用安全就好,錢要拿來讓汽車『更聰明』,軟硬體整合更順暢。 但傳統車廠多數的軟體都是外包的,他們的錢拿來做上述這些的改良,甚至連腳踏墊都弄得更好,這些東西確實有加分,但目前這些改良的邊際效應已經遞減了。 不舒服到舒服,加分100,舒服到很舒服,加分就剩下10了,很舒服到享受,加分可能剩下1。 但上述的資本投資,可能是幾何倍數增加,消費者已經不願意為你的『微改款』多花20%~30%的車價了。 而外包的系統,只拿來當倒車雷達當然夠用,但『自動駕駛』就完全不夠了,畢竟外包系統要跟這台車完全契合本身就很難,人家是做系統拿來賣的,不是只有你一個客戶,就算專門為你設計,一台車如果加了345個系統,每一家之間能否完美契合也是大問題。 Google應該算是軟體業的翹楚,人家的android也沒辦法契合所有的手機,只能做到最大公約數,但即便如此,對多數使用者來說,蘋果還是比較順暢,畢竟ios只需要契合一個手機型號。 運算速度太慢在手機上只是使用者體驗的問題,在自動駕駛上可能就是交通事故、人命問題,這樣是沒辦法上路的。因此,傳統車廠的困境不光汽車品牌廠,連上中下游的合作夥伴如Bosch、Continental、Magna等開發和提供軟體解決方案的公司也受到影響,開始大幅裁員,畢竟這些企業也都是老店了,誠如前面所說的,很多問題並非一朝一夕養成,也並非一朝一夕能改。 許多大型車廠有發現問題,也願意花錢修改,例如Volkswagen、Toyota近年來意識到軟體的重要性,開始投資自研,也花了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美金,但進展依舊緩慢,最主要的問題還是人和和利益。 一家車廠跟Bosch合作了幾十年,現在自己成立研發部門,那公司要不要把Bosch踢掉換成自己的?換了可能還沒有人家Bosch的好,車廠老客戶可能反而覺得你們的車越做越差?畢竟人家用Bosch系統已經習慣了。 但不踢掉保留Bosch,自己的研發部門產品沒有上路驗證,只在實驗室,如何進步、轉換獲利?空燒錢?沒有獲利,只靠總公司養,其他部門會不會覺得你們吃閒飯?事實已經證明,就算有錢如蘋果也燒不起,上千億美金的投資,耗時10年,Cook直接砍掉了。 畢竟沒成功不敢上路砸自己招牌,但沒驗證又不能成功,汽車又不像是手機可以在實驗室驗證各種使用狀況就好,得上路,因此無法開始正向的產品循環。 好的電子產品循環是: 研發→製造→銷售→獲利一部分擴廠製造銷售、一部分繼續投入研發→製造更好的產品→… 但現在就是乾燒,於是花錢很快,但收效甚微。 反觀電動車,龍頭老大 Tesla 技術Open Source,甚至如何蓋超級工廠節省人力成本都告訴你。鴻海還打算代工造車(進展如何?),等於告訴車廠們,你們好好研發『軟體就好』,到時候來套模。兩者這樣對比,哪個產業成本更能壓縮一目了然。 "資本市場對傳統車廠與電動車廠的態度" 前文提到,資本市場對於新能源車更寬容,但也有很多人說,難道像比亞迪與特斯拉這種已經獲利的車廠,資本市場還是只看營收不看營利嗎?抑或著說,難道資本市場並不相信傳統車廠能成功改頭換面? 其實不然,電動車廠並非一直一帆風順,傳統車廠也並非一開始大家就不看好。 先說傳統車廠,一開始,大家是願意給機會的。 資本市場也不是沒有給過傳統車廠機會,2005~2014年,無論是發債增資,資本市場都很捧場,但這麼多年下來多數汽車產業給的回報率始終低於加權平均資金成本(WACC) 9%的基準值,即便到了 2021 年, FORD 法說會提到他們預估在 2020~2025 年投入 300 億美金以上研發 BEV 純電動車,佔據總資本支出的 66%~75% 之間。 那時股價可是激勵大漲! 但後來,大家看到的就是你的錢丟進去連水花都濺不起來。 電動車連年漲價的時候FORD覺得做出來有利潤,但後來鋰電池價格暴跌,電動車進入紅海,人家電動車廠有利潤空間瘋狂殺價還能維運,傳統車廠只剩下賠本賺吆喝... 因此,市場對於這些傳統車廠的耐心才慢慢被磨光,現在看你就是,傳統業務還有獲利但只剩10年產品生命,新的業務你做不起來,因此股價才越來越低。 至於電動車廠 一開始也沒人相信你能搞成,Tesla當年可以破產邊緣,Elon Musk到處拉投資沒人要陪他當散財童子,人家把最後的4千萬丟進去換了15%股份,並且說了一句,Tesla太重要了,它重要到一定得持續研發下去。 要知道,對那時候的 Elon Musk 來說,4000 萬是他的所有,沒了就全沒了,SpaceX 那時是不可能獲利的,Tesla 再掛了他就從億萬富翁變成貧民,但 Elon Musk 本身就沒打算當打工人,人家還在南非的時候就曾經為了預防破產,提早花費一個月體驗過每天只花 1 美元的生活到底是怎麼樣的,他是抱著不成功就回去睡橋洞的心情來創業的。 大家要知道,能成為億萬富翁是能力,但願意從億萬富翁回歸貧民就是魄力了,很多人只想當守成之君,願意在錦衣玉食後又賭上一切回歸窮人生活的人非常稀少。 大家不要看現在 Elon Musk 身價三千多億美金,TESLA 現在幾乎都是成交量前幾大的美股,就覺得一直都有資本追捧它,實際上人家是隨時走鋼索的。 而且他那時面臨的難度並不比傳統車廠小,一開始想做量產電動車面臨的問題就堪稱無解,試問電動車電池成本就要5萬美金,如何賣 4 萬美金一台車還有賺頭? 那時所有人都認為這是死胡同, 4 萬美金虧本賣? 或是 10 萬美金賣個幾百輛賺吆喝?所有人都認為走不通的路,他直接去研究 5 萬美金的成本怎麼算出來的,後來發現,原料5千,加工製造物流 4 萬 5 千,這5千省不了,但 4 萬 5 千怎麼省他有想法,於是自己下去幹加工製造物流,研發超級工廠生產線等等,硬生生把它的加工製造物流成本從 4 萬 5 千壓到 1 萬 5 千甚至更低,後來才能賣一台 4 萬美金,毛利率還是 20% 以上。最後剛好鋰電池原料鎳開採過剩原料又暴跌,才讓它在降價競爭中活下來。 然後 Tesla 又 Open Source 讓所有車廠跟單,這才使得紅海競爭年年砍價的電動車廠還能活著。 而也是上述每一個難關 Tesla 都闖過去了,本益比才會不斷被上調。 回到傳統車廠,一台BMW小小改款,甚至很多車主都不知道改了什麼,就漲價個30萬~50萬,舊版直接停產,但就算這樣毛利也堪能維持而已。 經過那麼多年了,資本市場也認清兩者競爭力的差別了,而資本市場也不是傻子,相反,他們是最最聰明也最最逐利的一群人。 用簡單的數學公式來看, 電動車廠現在的獲利是1、明年可能是1.1,後年是1.21… 傳統車廠現在是2,但明年只剩下1.8,後年是1.62… 這也是為什麼TOYOTA本益比10倍;TESLA本益比80倍的原因。 畢竟大家都很會算,你再怎麼樣,最多剩下10年壽命,甚至更短,給你10倍PE還是看在你的淨值也就是土地廠房到時候可以賣錢的份上,人家把你幹掉後,走你的老路開始慢慢提價,前途不可限量… "傳統車廠的結局:合作連橫成功還是謝幕下台?" 當年移動網路崛起,很多人都在思考,未來的手機一定會具有類似電腦的功能,但到底是一台超小電腦還是別的型態? 沒有人能知道。 NOKIA/黑莓機走向了超小電腦,人家掀蓋就是鍵盤,另一群人一開始做IPOD,後來就直接延續功能做觸控屏幕,結果一目瞭然。 目前來看,氫能源車應該沒戲了,燃油車法規鎖死 2035 一定得停產,傳統車廠的生命已經進入倒數計時,能像 NETFLIX 一樣把還在獲利的部門砍掉並且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企業畢竟是鳳毛麟角,這麼做還活下來並且活得更好的企業更是少數中的少數。更多的是像百視達一樣謝幕的。 克萊斯勒 CEO 希望看到的報團大團結,很可能只會在傳統車廠更水深火熱的時候才有機會看到。但屆時,很可能也難以為繼了。 基金事認為,九成甚至更高比例的傳統車廠,他們的上中下游也都會受到毀滅性打擊,在未來數年都會逐步衰敗,進而被淘汰。 以台股來比喻,可能就會跟『可成』等機殼廠一樣,當公司業務越做越沒利潤時,管理層就會把廠房賣掉,之後可能開始賣專利,能賣的都賣了,手上一堆現金,裁員完轉型控股公司到處投資。 一堆員工只好解散,但車廠員工本身又有工會,解散很貴,可能不是給幾個月薪水就能打發的,因此最後把他們都送走,手上龐大的現金可能也沒剩多少。 這不光是傳統車廠會面臨的問題,傳統車廠的上中下游也都是一樣。 "從汽車行業看其他行業|對傳統金融業的啟示與推演" 目前面臨顛覆性革命的行業不光是汽車,還有金融業。加密貨幣發展至今不過16年,但卻來勢洶洶!資本市場寵著它,過去抵制它的政府機構也開始在有限度的監管接納它。 過去台灣 UBER 賺取到的收入要『匯回』給美國 UBER ,100 元匯回可能只剩下 92,8%都叫做『轉帳耗損』,本地行→中轉行→對方行…耗時48小時 現在,只要找一家在兩國都能有出入金帳戶的加密貨幣交易所。 屆時轉帳流程就變成:本地行→加密貨幣交易所A帳戶→加密貨幣交易所B帳戶→對方行,100 元匯款到帳有 99.5,耗時 10 分鐘。相比之下,大家應該都知道該怎麼選… 除此之外,傳統洗錢就是『隱匿行蹤』,現在區塊練,所有的轉帳都有記錄,只要監管得宜,什麼都能追蹤的到。 除此之外,加密貨幣行業沒有那麼多歷史包袱,例如不用遵循巴賽爾協定,光貸款業務就能做的更多更廣更大。 例如現實資產代幣化(RWA),人家直接把一隻勞力士分割成100個單位的加密貨幣,然後貸款出去。 而在過去,銀行是不可能收的,當鋪可能只願意借款3成甚至更低而且當鋪『一家』就要承擔所有風險,現在通過RWA,風險可以分攤到100人身上!未來不動產/紅酒/古董等等也都能類似分割。 新金融與傳統金融兩者的競爭完全是降維打擊,要不是傳統金融握著『法規』的大旗,商業銀行應該全面失業了。 存儲、支付、借貸、中介等等業務,對方都能比你快比你方便比你便宜比你好。 現在就差在安全擔保,只要政府監管到位並且願意作保,那金融業很可能也會有擔負毀滅性格局出現。 屆時,商業銀行將一文不值? 而其他靠著法規住在護城河內的企業,有想過有一天,城牆會被親手幫你建築起來的政府給拆除嗎? 若不想錯過這波變革帶來的機會或是想躲過大廈傾倒時的資產損失,可密切關注汽車行業與金融業的變革,而且要『特別注意』,目前傳統車廠處於下行階段,就算他們有推出一些『電動車款』,但那仍然不是他們的獲利主流,投資人要特別小心!有許多號稱電動車基金或ETF的投資標的可能會有一些相關標的,投資人需要特別小心! 投資標的: #新光標普電動車ETF基金 #復華日本護城河優勢龍頭企業ETF基金 #PGIM保德信全球生態友善ESG多重資產基金 #駿利亨德森日本機會基金 #安盛投資管理日本股票基金 #法巴日本股票基金 LINE:@webzz https://page.line.me/825nhosj/ 官方網站: 基金事webzz https://webzz.co/ YT: 基金事webzz https://tr.ee/O2H8Z9IV58 Podcast節目: 若只有兩千 https://tr.ee/Z2Hy_Tm6aL 參考資料: 1.CNBC:The auto industry is pulling back on its ‘capital junkie’ tendencies after unprecedented spending on EVs self-driving https://www.cnbc.com/2024/11/25/auto-industry-pulls-back-spending-evs-self-driving.html?__source=iosappshare%7Ccom.tinyspeck.chatlyio.share 2.中央社:美國碼頭工人與營運商達成協議 傳加薪62%結束罷工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410040019.aspx 3.數位時代:勞力士也能代幣化!什麼是RWA?它如何改變資產交易方式?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79463/why-rwa-went-viral-20240618091938-sq6guxhe

...... 查看更多
【汽車工業啟示錄:傳統車廠的命運與產業空軍轉型挑戰】

2024即將結束,跨過今年可就是2025年了,2025年這個年份大家看了可能沒有什麼感覺,但2035年,有在關注環保、燃油車的是不是有點感覺了?
沒錯!2035年就是幾乎所有成熟國家都承諾會『停止生產燃油車』的 DEADLINE。
或許不用等到 2035 年,2030 年之前沒拿出解決方案並且有效執行的傳統車廠都將謝幕歷史舞台甚至提早退出資本市場。
為此,許多傳統車廠都感受到了這次的危機事關公司生死存亡,因此紛紛投入大量資金研發、轉型,但 2024 年即將結束,沒有一家傳統車廠轉型成功,收效甚微。
很多車廠眼看研發遙遙無期,多數已然放棄,畢竟無止盡沒限期的砸錢只會加速死亡,於是他們開始縮衣節食、裁員、縮減資本支出,希望靠著有限的資金慢慢苟活,看有沒有辦法撐到其他曙光出現。
到底這個歷時一個多世紀的產業如今面臨怎麼樣的困境?未來10年他們在資本市場的股票會如何發展?投資人又該如何應對?這些問題的答案,基金事將一一為讀者解惑!

"電動車崛起與傳統車廠的困境"
石油一直以來都是主要的動能來源,工業發展的血液,不過隨著天候日漸異常,環保被重視的程度與日俱增,畢竟這已經不是哪個行業甚至區域的問題,是全人類生存的危機,因此只要還想在地球混,大家就得遵守,尤其自許老大的一些先進國家,聯合國的環保法規就是所有先進國家的最大公約數。因此主要使用石油的運輸業也成為重點監管對象。
陸海空的運輸工具中,航空與航海因為耗能太大,尚無法完全被電能取代又不可或缺,只被要求更換更環保的燃油或天然氣否則要罰錢繳費,而陸運中,大功率的火車也同樣還可以付碳權費運行,但轎車就沒那麼幸運了,直接要求限期停產燃油車。未來的交通車只能是電車或是氫能源等,這就是當前傳統車廠面臨巨大的挑戰!

傳統車廠的困境
對一些人來看,燃油車轉型電動車應該沒那麼難,就是引擎換成馬達,油槽換成電池。
但實際上,燃油車與電動車只是外觀一樣,從內部的零件、架構甚至材料都可以說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產品。
畢竟對電動車來說,從車底車殼到各種零件,很多都是模組化,系統設定,多數是代碼調整,和老年間的手藝調整有所不同。

傳統車廠工人工作年資長,底薪高,讓他們重新學習這些工藝是不划算的。就像讓中餐大廚去學習分子料理,雖然同樣是做菜,但人家過去所學可能只有十之一二能用,其他技能都成了雞肋,給他降薪也不可能,資深工人技師都受到工會保障。種種的歷史包袱與問題導致傳統車廠陷入不可逆的困境。

電動車廠的崛起
電動車廠之所以崛起迅速,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
先說天時,也就是聯合國高舉環保大旗,政治正確+政策扶持,新能源車廠賣車虧錢沒關係、政府補貼鼓勵民眾採購、有賺錢政府也減稅,鼓勵你持續有資金投資研發,資本市場也知道政策支持,估值都格外寬容,對傳統車廠多採用本益比,但對新能源車廠可以採用股價營收比(Price-to-Sales Ratio, 簡稱P/S),也就是你有沒有賺錢沒關係,只要賣的出車,我就願意買你的股票。

這樣的情況下這些車廠可以不斷印股票換鈔票,股票越印越多,股價還可以越來越高,這就是天時。如果早個30年,大家只會把這種產業當成龐氏騙局,但現在是聯合國表態支持,因此他們有大把鈔票可以燒。
至於地利,就是全球供應鏈整合的難題。由於全世界各國發展的速度差距很大,各國人工土地成本也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比較有規模的公司都把各個零件散落在對自己最有利的國家生產製造,但近10年開始各國打起了貿易戰,關稅壁壘+意識形態,各國環保意識增溫,很多廠房需要逐水草而居,每次遷移地點成本也增加,這時候一個產品需要越多供應鏈環節,成本越高。

而根據統計,一台燃油車平均有3~4萬個零件,電動車則是只有一半,而且多數屬於『模組化』,也就是公共規格。帶頭大老 TESLA 研發成果直接 OPEN SOURCE讓 許多車廠都直接仿效。因此整個『產業』的試錯成本只需要一次。

但傳統車廠每一家都把研發成果當核心機密, TOYOTA 的試錯成本,NISSAN 要重新走一次、HONDA、FORD、VW等等都要重新走一次,各個企業之間的內耗競爭成本太大。
一邊是成本年年增加,毛利年年降低,目前只剩低個位數(0%~5%),甚至很多廠商已經在賠錢了。
而電動車廠這邊雖然還在年年降價,毛利卻能穩定在20%,兩者相比誰更有前景,一目了然。
最後就是人和。
人的問題往往是最複雜的,傳統車廠發展歷史太悠久了,為了保障權益,幾乎都有工會,ELON MUSK說過,工會的存在會大大拖慢企業的發展,例如美國馬頭工人每幾年就罷工一次,每次都要求漲薪水,今年就上漲了62%。
這些勞工不會管企業的死活,反正我再5年就退休、再10年就退休,就算公司沒賺錢,你支付的遣散費也要達到標準,不然就是違法,除非公司真的一點淨資產都沒有,不然到時候你倒閉是董總是股東的事情,跟我有什麼關係?
這並非危言聳聽,而是目前正在發生的現狀,福斯汽車想關閉德國境內虧損的A工廠,工會直接不准關閉,甚至要求股東需要增資分擔財務壓力,否則他們會串聯起來,其他賺錢的工廠也給你罷工。
這樣的組織對員工是一種保障,但確確實實拖慢企業的進程。所以ELON MUSK他堅持自己的公司不能有工會,哪個州政府強制要求企業有工會那他寧願搬家,加上新能源車廠受資本愛戴,多數員工受分紅激勵的吸引力遠大於薪資,因此即便沒有工會,更多優秀的人才也寧願去TESLA而非FORD。
當然問題不光這麼簡單,還有非常多的問題都非常棘手,種種歷史包袱下,電動車廠與傳統車廠的投資前景與就業前景可以說是一目了然。
即便有業界大佬提出解決方法,如飛雅特克萊斯勒汽車公司(FCA)的前任CEO就曾撰文表示『所有傳統車廠應該團結一致,大家互相開源減少內耗成本,應該把所有傳統車廠看成一家公司來調度資源』。
但真實情況卻是沒有哪家大車廠願意首開先河貢獻,難達共識...
跨企業整合的理想,在國家層面的資源調度時才可能發生。例如當年歐美為了對抗日本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由政府出面,才可能把所有企業的資源都調度起來,但現在汽車產業的重要性沒那麼高,還有替代品,國家單位也不會吃力不討好的去幹這種事情。
因此,目前的困局對傳統車廠來說算是無解。

"傳統車廠 VS 電動車廠:錢花在哪?"

前面舉了一些傳統車廠為何日薄西山的例子,很多不服氣的人會開始尋找反面案例。

例如很多人說因為AI蓬勃發展需要大量電力,各國政府為了把電力留給AI企業,延緩燃油車淘汰時間,除此之外,現在的汙染處理技術也都有在進步,燃油改電動可能耗費甚廣,但燃油改燃氫沒變多少,未來應該也有可能是氫能源車的天下,傳統車廠可能也會回來競爭,為什麼說電動車一定是未來?
我們來看一下,兩者主要的『錢』都花在哪,大家就能知道,為什麼傳統車廠會面臨目前的困境了。
首先,大家應該都同意, AI 的出現,加速了產業的發展,能套用 AI 的產業,產品迭代的速度都會更快,而軟體的修改與發展應該比硬體更快速。
但,傳統車廠過去大多的成本都花在硬體上面,而忽略了軟體。

TESLA/比亞迪,它的內裝、沙發皮、空調等等都不是最好的,甚至車縫線這些他們也沒太在乎,他們的想法就是,只要不影響使用安全就好,錢要拿來讓汽車『更聰明』,軟硬體整合更順暢。

但傳統車廠多數的軟體都是外包的,他們的錢拿來做上述這些的改良,甚至連腳踏墊都弄得更好,這些東西確實有加分,但目前這些改良的邊際效應已經遞減了。
不舒服到舒服,加分100,舒服到很舒服,加分就剩下10了,很舒服到享受,加分可能剩下1。
但上述的資本投資,可能是幾何倍數增加,消費者已經不願意為你的『微改款』多花20%~30%的車價了。
而外包的系統,只拿來當倒車雷達當然夠用,但『自動駕駛』就完全不夠了,畢竟外包系統要跟這台車完全契合本身就很難,人家是做系統拿來賣的,不是只有你一個客戶,就算專門為你設計,一台車如果加了3,4,5個系統,每一家之間能否完美契合也是大問題。
Google應該算是軟體業的翹楚,人家的android也沒辦法契合所有的手機,只能做到最大公約數,但即便如此,對多數使用者來說,蘋果還是比較順暢,畢竟ios只需要契合一個手機型號。
運算速度太慢在手機上只是使用者體驗的問題,在自動駕駛上可能就是交通事故、人命問題,這樣是沒辦法上路的。因此,傳統車廠的困境不光汽車品牌廠,連上中下游的合作夥伴如Bosch、Continental、Magna等開發和提供軟體解決方案的公司也受到影響,開始大幅裁員,畢竟這些企業也都是老店了,誠如前面所說的,很多問題並非一朝一夕養成,也並非一朝一夕能改。
許多大型車廠有發現問題,也願意花錢修改,例如Volkswagen、Toyota近年來意識到軟體的重要性,開始投資自研,也花了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美金,但進展依舊緩慢,最主要的問題還是人和和利益。
一家車廠跟Bosch合作了幾十年,現在自己成立研發部門,那公司要不要把Bosch踢掉換成自己的?換了可能還沒有人家Bosch的好,車廠老客戶可能反而覺得你們的車越做越差?畢竟人家用Bosch系統已經習慣了。
但不踢掉保留Bosch,自己的研發部門產品沒有上路驗證,只在實驗室,如何進步、轉換獲利?空燒錢?沒有獲利,只靠總公司養,其他部門會不會覺得你們吃閒飯?事實已經證明,就算有錢如蘋果也燒不起,上千億美金的投資,耗時10年,Cook直接砍掉了。
畢竟沒成功不敢上路砸自己招牌,但沒驗證又不能成功,汽車又不像是手機可以在實驗室驗證各種使用狀況就好,得上路,因此無法開始正向的產品循環。
好的電子產品循環是:
研發→製造→銷售→獲利一部分擴廠製造銷售、一部分繼續投入研發→製造更好的產品→…
但現在就是乾燒,於是花錢很快,但收效甚微。
反觀電動車,龍頭老大 Tesla 技術Open Source,甚至如何蓋超級工廠節省人力成本都告訴你。鴻海還打算代工造車(進展如何?),等於告訴車廠們,你們好好研發『軟體就好』,到時候來套模。兩者這樣對比,哪個產業成本更能壓縮一目了然。

"資本市場對傳統車廠與電動車廠的態度"

前文提到,資本市場對於新能源車更寬容,但也有很多人說,難道像比亞迪與特斯拉這種已經獲利的車廠,資本市場還是只看營收不看營利嗎?抑或著說,難道資本市場並不相信傳統車廠能成功改頭換面?
其實不然,電動車廠並非一直一帆風順,傳統車廠也並非一開始大家就不看好。
先說傳統車廠,一開始,大家是願意給機會的。
資本市場也不是沒有給過傳統車廠機會,2005~2014年,無論是發債增資,資本市場都很捧場,但這麼多年下來多數汽車產業給的回報率始終低於加權平均資金成本(WACC) 9%的基準值,即便到了 2021 年, FORD 法說會提到他們預估在 2020~2025 年投入 300 億美金以上研發 BEV 純電動車,佔據總資本支出的 66%~75% 之間。
那時股價可是激勵大漲!
但後來,大家看到的就是你的錢丟進去連水花都濺不起來。

電動車連年漲價的時候FORD覺得做出來有利潤,但後來鋰電池價格暴跌,電動車進入紅海,人家電動車廠有利潤空間瘋狂殺價還能維運,傳統車廠只剩下賠本賺吆喝...
因此,市場對於這些傳統車廠的耐心才慢慢被磨光,現在看你就是,傳統業務還有獲利但只剩10年產品生命,新的業務你做不起來,因此股價才越來越低。
至於電動車廠
一開始也沒人相信你能搞成,Tesla當年可以破產邊緣,Elon  Musk到處拉投資沒人要陪他當散財童子,人家把最後的4千萬丟進去換了15%股份,並且說了一句,Tesla太重要了,它重要到一定得持續研發下去。
要知道,對那時候的 Elon Musk 來說,4000 萬是他的所有,沒了就全沒了,SpaceX 那時是不可能獲利的,Tesla 再掛了他就從億萬富翁變成貧民,但 Elon Musk 本身就沒打算當打工人,人家還在南非的時候就曾經為了預防破產,提早花費一個月體驗過每天只花 1 美元的生活到底是怎麼樣的,他是抱著不成功就回去睡橋洞的心情來創業的。
大家要知道,能成為億萬富翁是能力,但願意從億萬富翁回歸貧民就是魄力了,很多人只想當守成之君,願意在錦衣玉食後又賭上一切回歸窮人生活的人非常稀少。
大家不要看現在 Elon Musk 身價三千多億美金,TESLA 現在幾乎都是成交量前幾大的美股,就覺得一直都有資本追捧它,實際上人家是隨時走鋼索的。
而且他那時面臨的難度並不比傳統車廠小,一開始想做量產電動車面臨的問題就堪稱無解,試問電動車電池成本就要5萬美金,如何賣 4 萬美金一台車還有賺頭?
那時所有人都認為這是死胡同, 4 萬美金虧本賣? 或是 10 萬美金賣個幾百輛賺吆喝?所有人都認為走不通的路,他直接去研究 5 萬美金的成本怎麼算出來的,後來發現,原料5千,加工製造物流 4 萬 5 千,這5千省不了,但 4 萬 5 千怎麼省他有想法,於是自己下去幹加工製造物流,研發超級工廠生產線等等,硬生生把它的加工製造物流成本從 4 萬 5 千壓到 1 萬 5 千甚至更低,後來才能賣一台 4 萬美金,毛利率還是 20% 以上。最後剛好鋰電池原料鎳開採過剩原料又暴跌,才讓它在降價競爭中活下來。
然後 Tesla 又 Open Source 讓所有車廠跟單,這才使得紅海競爭年年砍價的電動車廠還能活著。
而也是上述每一個難關 Tesla 都闖過去了,本益比才會不斷被上調。
回到傳統車廠,一台BMW小小改款,甚至很多車主都不知道改了什麼,就漲價個30萬~50萬,舊版直接停產,但就算這樣毛利也堪能維持而已。
經過那麼多年了,資本市場也認清兩者競爭力的差別了,而資本市場也不是傻子,相反,他們是最最聰明也最最逐利的一群人。
用簡單的數學公式來看,
電動車廠現在的獲利是1、明年可能是1.1,後年是1.21…
傳統車廠現在是2,但明年只剩下1.8,後年是1.62…
這也是為什麼TOYOTA本益比10倍;TESLA本益比80倍的原因。
畢竟大家都很會算,你再怎麼樣,最多剩下10年壽命,甚至更短,給你10倍PE還是看在你的淨值也就是土地廠房到時候可以賣錢的份上,人家把你幹掉後,走你的老路開始慢慢提價,前途不可限量…

"傳統車廠的結局:合作連橫成功還是謝幕下台?"

當年移動網路崛起,很多人都在思考,未來的手機一定會具有類似電腦的功能,但到底是一台超小電腦還是別的型態? 沒有人能知道。
NOKIA/黑莓機走向了超小電腦,人家掀蓋就是鍵盤,另一群人一開始做IPOD,後來就直接延續功能做觸控屏幕,結果一目瞭然。
目前來看,氫能源車應該沒戲了,燃油車法規鎖死 2035 一定得停產,傳統車廠的生命已經進入倒數計時,能像 NETFLIX 一樣把還在獲利的部門砍掉並且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企業畢竟是鳳毛麟角,這麼做還活下來並且活得更好的企業更是少數中的少數。更多的是像百視達一樣謝幕的。
克萊斯勒 CEO 希望看到的報團大團結,很可能只會在傳統車廠更水深火熱的時候才有機會看到。但屆時,很可能也難以為繼了。
基金事認為,九成甚至更高比例的傳統車廠,他們的上中下游也都會受到毀滅性打擊,在未來數年都會逐步衰敗,進而被淘汰。
以台股來比喻,可能就會跟『可成』等機殼廠一樣,當公司業務越做越沒利潤時,管理層就會把廠房賣掉,之後可能開始賣專利,能賣的都賣了,手上一堆現金,裁員完轉型控股公司到處投資。
一堆員工只好解散,但車廠員工本身又有工會,解散很貴,可能不是給幾個月薪水就能打發的,因此最後把他們都送走,手上龐大的現金可能也沒剩多少。
這不光是傳統車廠會面臨的問題,傳統車廠的上中下游也都是一樣。

"從汽車行業看其他行業|對傳統金融業的啟示與推演"

目前面臨顛覆性革命的行業不光是汽車,還有金融業。加密貨幣發展至今不過16年,但卻來勢洶洶!資本市場寵著它,過去抵制它的政府機構也開始在有限度的監管接納它。
過去台灣 UBER 賺取到的收入要『匯回』給美國 UBER ,100 元匯回可能只剩下 92,8%都叫做『轉帳耗損』,本地行→中轉行→對方行…耗時48小時
現在,只要找一家在兩國都能有出入金帳戶的加密貨幣交易所。
屆時轉帳流程就變成:本地行→加密貨幣交易所A帳戶→加密貨幣交易所B帳戶→對方行,100 元匯款到帳有 99.5,耗時 10 分鐘。相比之下,大家應該都知道該怎麼選…
除此之外,傳統洗錢就是『隱匿行蹤』,現在區塊練,所有的轉帳都有記錄,只要監管得宜,什麼都能追蹤的到。
除此之外,加密貨幣行業沒有那麼多歷史包袱,例如不用遵循巴賽爾協定,光貸款業務就能做的更多更廣更大。
例如現實資產代幣化(RWA),人家直接把一隻勞力士分割成100個單位的加密貨幣,然後貸款出去。
而在過去,銀行是不可能收的,當鋪可能只願意借款3成甚至更低而且當鋪『一家』就要承擔所有風險,現在通過RWA,風險可以分攤到100人身上!未來不動產/紅酒/古董等等也都能類似分割。
新金融與傳統金融兩者的競爭完全是降維打擊,要不是傳統金融握著『法規』的大旗,商業銀行應該全面失業了。
存儲、支付、借貸、中介等等業務,對方都能比你快比你方便比你便宜比你好。
現在就差在安全擔保,只要政府監管到位並且願意作保,那金融業很可能也會有擔負毀滅性格局出現。
屆時,商業銀行將一文不值?
而其他靠著法規住在護城河內的企業,有想過有一天,城牆會被親手幫你建築起來的政府給拆除嗎?
若不想錯過這波變革帶來的機會或是想躲過大廈傾倒時的資產損失,可密切關注汽車行業與金融業的變革,而且要『特別注意』,目前傳統車廠處於下行階段,就算他們有推出一些『電動車款』,但那仍然不是他們的獲利主流,投資人要特別小心!有許多號稱電動車基金或ETF的投資標的可能會有一些相關標的,投資人需要特別小心!

投資標的:
#新光標普電動車ETF基金
#復華日本護城河優勢龍頭企業ETF基金
#PGIM保德信全球生態友善ESG多重資產基金
#駿利亨德森日本機會基金
#安盛投資管理日本股票基金
#法巴日本股票基金

 LINE:@webzz https://page.line.me/825nhosj/
 官方網站: 基金事webzz https://webzz.co/
 YT: 基金事webzz https://tr.ee/O2H8Z9IV58
 Podcast節目: 若只有兩千 https://tr.ee/Z2Hy_Tm6aL

參考資料: 
1.CNBC:The auto industry is pulling back on its ‘capital junkie’ tendencies after unprecedented spending on EVs, self-driving
https://www.cnbc.com/2024/11/25/auto-industry-pulls-back-spending-evs-self-driving.html?__source=iosappshare%7Ccom.tinyspeck.chatlyio.share
2.中央社:美國碼頭工人與營運商達成協議 傳加薪62%結束罷工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410040019.aspx
3.數位時代:勞力士也能代幣化!什麼是RWA?它如何改變資產交易方式?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79463/why-rwa-went-viral-20240618091938-sq6guxhe
like icon
3221
comment icon
留言
TEXT

誠摯邀請大家參與12/9(一) 由產、官、學三方合辦的 ETF投資論壇! 台灣的ETF規模已經是亞洲第三,且是全球成長速度最快的市場,到113年6月底,ETF占臺灣全體共同基金比重已達63%! 在一窩蜂追逐ETF熱潮下,ETF也市場也出現一些奇怪亂象,不可不知! 你想了解這些 ETF 到底是如何設計出來的嗎? 想知道他們所追蹤的指數是如何『客製化』的嗎? 想知道ETF的發行商與造勢商是如何維持市場熱度的嗎? 那就趕快典籍下方連結來報名吧! 本次會議與會者有 基金事的CEO、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台灣指數公司總經理、台北商業大學與師範大學教授與中信投信的總經理 活動免費報名,但名額有限,有興趣的大家可以趕快來報名參加活動喔! 》》》報名連結:https://bit.ly/3V8xVZM #基金事 #台灣指數公司 #投信投顧公會 #ETF #基金 #投資 #被動投資 #理財

...... 查看更多
誠摯邀請大家參與12/9(一) 由產、官、學三方合辦的 ETF投資論壇!

台灣的ETF規模已經是亞洲第三,且是全球成長速度最快的市場,到113年6月底,ETF占臺灣全體共同基金比重已達63%!
在一窩蜂追逐ETF熱潮下,ETF也市場也出現一些奇怪亂象,不可不知!
你想了解這些 ETF 到底是如何設計出來的嗎?
想知道他們所追蹤的指數是如何『客製化』的嗎?
想知道ETF的發行商與造勢商是如何維持市場熱度的嗎?
那就趕快典籍下方連結來報名吧!
本次會議與會者有 基金事的CEO、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台灣指數公司總經理、台北商業大學與師範大學教授與中信投信的總經理

活動免費報名,但名額有限,有興趣的大家可以趕快來報名參加活動喔! 
》》》報名連結:https://bit.ly/3V8xVZM

#基金事 #台灣指數公司 #投信投顧公會 #ETF #基金 #投資 #被動投資 #理財
like icon
159
comment icon
留言
LINK

2024年下旬,美國已經降息2次了。 但金融產品的價格走勢和預料的情況可以說完全相反! 美元指數並沒有因為降息下跌。 美債也沒有因為降息上漲。 這讓許許多多的債券投資人開始擔憂,到底持續的逢低買進是越攤越平還是可抄底成功? 到底市場在擔心什麼? 投資人該如何應對? 這些問題的答案,讓 #基金事 來告訴你! #元大美債20年ETF (00679B) 投資解惑! https://webzz.co/redirectPage?articleId=MAN1qiOS_DxFZOaV&utm_source=FB&utm_medium=fb_post&utm_campaign=FundPost #美債 #美元 #fed #利率 #基金 #債券型基金 #共同基金 #投資 #理財 #美元指數

...... 查看更多
like icon
139
comment icon
留言
LINK

最近股票市場與債券市場都出現新的投資機會。 相比FED的溫吞,歐洲央行ECB顯得更果決,降息幅度與速度都更快。 這使得更多資金流入歐債市場。 除此之外,股票市場也贏來很大的波動 除了美國,還有一些被低估且沒有政治風險的市場 到底在哪? 投資人該如何應對? 問題的答案,讓基金事來告訴你! https://webzz.co/redirectPage?articleId=bhEoQE-xvUI4TGpg&utm_source=FB&utm_medium=fb_post&utm_campaign=FundPost #貝萊德環球資產配置基金 #基金事 #基金 #美股 #美債 #歐債 #投資 #理財 #ETF #股票

...... 查看更多
like icon
123
comment icon
留言
Jerry.Hung
Jerry.Hung
2024/11/5
TEXT

Jerry test

like icon
11
comment icon
留言
LINK

美債似乎又到了反彈的時間 很多人都擔心川普當選後關稅壁壘增加的政策會造成通膨再起,引發降息循環停止甚至升息,這也是為什麼最近債券跌跌不休的原因 但美國的就業數據也表明,美國目前並沒有升息的環境,無論誰當選可能都一樣 因此,目前的債券市場似乎又是一個波段買點的浮現 到底該如何投資? 讓債券專家 #聯博投信 來告訴你! https://webzz.co/redirectPage?articleId=t5ncVhxLhPW0hTuO&utm_source=FB&utm_medium=fb_post&utm_campaign=FundPost #基金事 #基金 #投資 #理財 #美債 #聯博美國收益基金 #webzz

...... 查看更多
like icon
125
comment icon
留言
LINK

投資台股的人可能都聽過一個說法,就是 大盤指數看台積電;手上持股看櫃買指數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大家交一台股多喜歡短線交易 而短線交易比較會漲跌的標的多是中小企業,也就是櫃買指數成分股。 就是因為這樣,才會出現所謂的,大盤大漲,大家的持股多在跌的拉積盤 或是大盤大跌,多數人持股反而上漲的殺積盤 過去兩年,大家只要無腦的買指數,買大盤、買0050、買台積電 基本上都能獲得良好的報酬率。 但,未來市場可能轉變。 美國即將更換話事人! 根據種種數據顯示,這位話事人很可能是Trump 而他對於台灣的『大企業』,尤其是『台積電』不太滿意。 他希望台積電把製造工廠都移到美國創造就業,否則就會增加關稅。 讓NVIDIA、AMD或其他公司進口的晶片都會比原本的價格還要上升。 因此,未來的台股,很可能不會呈現台積電帶著大家一起上漲的模式,而是各個小企業分別上漲。 若真如此 台股很可能面臨2019年之前的投資方式,也就是投資人更要重視選股而非選市。 在這個節骨眼上 FED與台灣的國發會都發布景氣燈號降溫的訊號 美國是直接表示景氣整個放緩,沒有成長 10月的非農新增就業人數只剩下1.2萬,遠低於預估的10萬 而且8月和9月的非農就業人數合計下修11.2萬人 可以說整個美國的企業都在緊縮崗位 和股市突破新高呈現鮮明對比。 而台灣的國發會也表示由於傳產出口放緩,景氣可能降溫 在這樣快速多變的市場,台股該如何投資? 如何選股才能讓自己維持過去兩年的績效? 這些問題的答案,讓基金事告訴你! https://webzz.co/redirectPage?articleId=0PzxIg_K8c_1XIRw&utm_source=FB&utm_medium=fb_post&utm_campaign=FundPost #基金 #投資 #理財 #基金事 #FUND #台股 #國泰中小成長基金 #台積電 #川普

...... 查看更多
like icon
322
comment icon
留言
LINK

https://youtu.be/kElXbPMx5WM?si=Pgo6xb3-ScAcbXGI 高收益債券基金已成為明日黃花? 私募信貸市場即將崛起取代嗎? 基金事webzz 整理了 9 個高收益債投資人最常問的問題,一起來看看吧! ‪@webzz‬ 如果想持續收到最新消息,希望大家可以幫忙按讚訂閱分享 也可以加入我們的官方LINE @webzz https://page.line.me/825nhosj/ 追蹤你有興趣的基金或ETF,就能在第一時間收到相關的消息喔! 投資大小事,都在基金事! 一起看看拔! 高收益債券基金一直以來都是台灣人很喜歡的投資工具。 它能提供穩定的高現金流,讓低息環境下的台灣投資人趨之若鶩。 但自從2008年金融海嘯後,高收益債券基金的報酬率似乎一年不如一年。 過去10年的年化報酬率甚至不到 4%! 可以說大家拿來花的利息幾乎都是自己的本金。 那到底高收益債券的報酬率為什麼會跌那麼多?投資人該怎麼辦? 如何配置資金才能讓自己報酬率如同過去一樣? #基金事 將通過本影片帶大家一起來聊聊,高收益債券基金投資人該怎麼辦! 投資人選擇投資工具時應該注意那些事情?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讓基金事來告訴你! 🌟訂閱「基金事webzz」 想知道更多投資資訊嗎?開啟🔔新影片上架不漏接! 🌟追蹤我們獲得市場大事的最新看法與情報: 👉基金事FB粉絲頁:https://bit.ly/4ddbnP6 👉基金事LINE@:https://bit.ly/3Jvqs0u 👉基金事的更多平台:https://bit.ly/49HZq1L #共同基金 #主動型基金 #基金事 #webzz #基金事 #基金及ETF投資的神隊友 #高收益債 #美債 #基金 #投資 #理財 #ETF #非投資等級債 #債券基金 #定期定額買基金 #私募信貸 #privatecredit

...... 查看更多
like icon
321
comment icon
留言
LINK

最近中國股市大漲,基金事這邊很高興,看到許多投資朋友在過去一段時間沒有賣在低點。 坦白說,投資是一條孤獨且徬徨的道路。 在股市下跌時,所有接收到的消息幾乎都是壞消息,報紙新聞會告訴你: •外資正在撤離中國。 •與中國有關的企業表現不佳,像美股七巨頭中的Tesla和Apple,因為中國營收比重太高,這兩年美股狂飆,他們只能當看客。 •中國企業家出走中國 •還有一些人聲稱中國政府霸道,投資者賺到錢會被政府收走。 然而,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不正是巴菲特所說的「當別人恐懼,我貪婪」的投資機會嗎? 但,主流媒體、金融機構,在這些時候,通常都只會持續加大負面宣傳。 他們說的都是事實,但不是全部的事實。 目前,中國市場確實面臨許多問題: •不動產崩盤:建商與購房者信心不足。 •科技制裁與打壓:對中國科技企業造成挑戰。 •電動車關稅貿易封鎖:歐美國家對中國電動車加徵特別高的關稅。 但即便如此,中國企業並非坐以待斃,許多公司採取了自救措施。例如: •萬達:甩賣資產換現金以降低負債比。 •拼多多:在消費降級、百業蕭條時反而實現巨大獲利,主打「團購更便宜」的模式。 •美團:作為網約車與外送平台,在此期間表現亮眼。 •阿里巴巴:開始整合旗下公司。 •騰訊:通過推出更多遊戲業務高速增長。 •百度:AI加持下的無人計程車業務也在快速發展。 而這些消息不一定會即時反應在股價上,畢竟利多需要的是反映在EPS,不是做了就會有效果,尤其是在市場信心那麼薄弱的時候。 但這些消息可能是此時投資人需要的! 大家都很徬徨想知道是不是要停損還是應該繼續堅持。 如果周遭的人都說趕快停損,很可能就賣在低點了。 但如果投資人可以第一時間知道企業目前在做甚麼已經取得甚麼樣的成果,這樣大家就可以評估企業所做的事情成功的機率以及成功後的獲利能貢獻多少EPS! 這時候投資人就可以根據這些資訊重算目前的中國企業到底是否值得投資。 我想,這才是大家需要的! 基金事的觀點 許多投資者可能未接收到這些正面消息,這正是我們希望透過基金事快訊與大家分享的內容。當股票或指數上漲時,市場上充斥著找尋利多原因的資訊,反之亦然。在下跌的過程中,投資者應該思考: •是否仍有好消息值得期待? •是否應繼續等待或該考慮停損? •有沒有哪個立基點能讓投資人相信逆風只是暫時的? •利多消息能持續多久? •有哪些指標是應該持續關注的? 這些問題正是我們想與投資人分享的核心觀點。 感謝支持 這次我們非常高興能陪伴一些投資者度過這段艱難時期,也感謝大家的支持! 如果您也有投資基金或ETF,可以通過基金事官方LINE或官方網站關注相關標的。當市場有最新消息時,我們將第一時間通知您。願與所有投資夥伴一起成長,成為大家基金及ETF投資的神隊友。 最後僅一一段話與所有投資人一同共勉之! 『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淋過雨的人才懂得幫別人撐傘』 基金事希望自己一直都是投資人的這把傘 讓大家能看清市場的真相!!! 基金事官方LINE https://page.line.me/825nhosj/ #基金事 #ETF #基金 #投資 #理財 #共同基金 #WEBZZ

...... 查看更多
like icon
523
comment icon
留言
TEXT

美股創新高 不過領漲成分股似乎有所異動 一些之前沉寂比較久的企業最近開始發力 像是美光財報直接從去年的每季度EPS虧損1元變成今年每季度賺取1元 除此之外,TESLA也有很棒的表現 汽車銷量超過預期,FSD短時間內也更新了十幾代,可以說通過AI的高速發展 很多可能過去要半年一年才能解決的問題現在都變成超快速就能升級完成 那下一波領漲的企業是否是這些開始使用AI快速創造收益的企業? 投資人該如何才能持續參與浪潮 這些問題的答案 都讓 #基金事 來告訴你! https://webzz.co/redirectPage?articleId=ZPojxviyoz2HMYxA&utm_source=FB&utm_medium=fb_post&utm_campaign=FundPost #基金 #投資 #理財 #AI股 #美光 #美股 #ETF #WEBZZ

...... 查看更多
like icon
152
comment icon
留言
TEX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krDad5W-Mo&t=54s&ab_channel=%E5%9F%BA%E9%87%91%E4%BA%8Bwebzz NIKE做錯什麼了? 一堂價值1400億美金的課 過去5年,NIKE的股價就如同黃粱一夢般,先是大起,之後又大跌。 在目前美國大盤指數都創新高的同時,當下的股價比5年前還要低一些 表現可以說是非常的不合格。 但實際上,在過去非常長的一段時間,NIKE都是穩定打敗大盤的! 那剛好現任CEO Donahoe唐歌也將在10月卸任。 正所謂蓋棺定論。 #基金事 帶大家一起來聊聊,這個全球最知名的運動品牌,為什麼可以在過去的40年裡面橫掃全球,甚至一度達到97%的市佔率! 又為什麼在過去的5年裡面,丟失疆土,導致品牌價值大幅降低。 NIKE的故事可以帶給我們甚麼啟發? 投資人選擇企業時應該注意那些事情?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讓基金事來告訴你! 如果想知道更多基金的相關資訊,歡迎追蹤我們的官方LINE帳號 在裡面你可以選擇你有興趣的基金或ETF進行關注。 這樣當他們有大事情發生時,我們就會通過基金快訊第一時間告訴你該怎麼做 讓你投資起來更方便簡單! #基金事 #基金及ETF投資的神隊友 基金事官方LINE https://page.line.me/825nhosj/ #NIKE #美股 #基金 #投資 #理財 #ETF #運動品牌 #三鐵 #鐵人三項 #籃球

...... 查看更多
like icon
253
comment icon
留言
LINK

過去兩年,美股的基金經理人幾乎快要成為美國科技股的基金經理人 畢竟隨著AI帶動科技股市值高速膨脹 大盤指數、龍頭成分股幾乎都是科技股的天下 例如大家常常說的美股7巨頭就是7大科技巨頭。 但隨著目前美國實體就業數據低於預期。 資本市場的資金也開始調整自己的投資布局。 基金經理人開始表示打算減少科技股的占比 畢竟目前科技股已經過於壅擠(散戶、ETF資金、主動型經理人都把大量資金投入其中) 一旦股價回檔,這些太壅擠的標的容易發生資金撤離踩踏事件,股價回檔幅度會更大 為了避免獲利回吐過多,許多共同基金經理人開始獲利了結科技股的部位降低占比 而他們也都開始把資金轉移到另一個產業上! 至於到底是哪個產業獲得共同基金經理人最多認同? 趕快點擊下方連結! 讓 #基金事 來告訴你! https://webzz.co/redirectPage?articleId=saPbZSiZICJ8wSQh&utm_source=FB&utm_medium=fb_post&utm_campaign=FundPost #webzz #基金 #投資 #理財 #FED #美股 #美股投資 #聯博

...... 查看更多
like icon
196
comment icon
留言
TEXT

10分鐘帶你看懂不動產困境 說起不動產應該是個讓人又愛又恨的行業。 許多年輕人出社會工作後看著高房價都會恨政府沒有控制好房屋價格,讓它淪為有錢人炒作的工具。 但實際上,綜觀歷史,只要不動產不景氣的國家,多數的國人也都沒辦法過上很好的日子。 今天,#基金事 將和大家聊聊不動產與政策之間的關係,並和大家分析目前『限貸令』對房價可能造成的影響以及可能會出現的補救措施! 一、 不動產的『獲利循環』 不動產為什麼會被稱為經濟的火車頭,主要的原因在於不動產本身就是跟著政策走的一個行業。 當政府制定都市規劃,無論是商圈、園區、還是交通設施甚至旅遊景點或公園,都會需要配套的不動產設施。 因此,說不動產行業很多官商合作是不準確的,畢竟其他行業不需要對政策有那麼高的敏感,但不動產需要。 不動產行業的獲利循環如下: 買地→設計蓋樓→取得許可→開始預售→建樓收款→再買地 上面每一個項目都可以再拆成細項講解,例如買地可分成直接買建築用地直接蓋,這樣最方便但往往也是取得成本最高的。 而想要獲利,可以先去購買地目還沒變更的土地,等待政策修改地目或是想辦法收購老房子推平進行都市更新… 其他的項目也都有很多細部可以講解。 因此,想要遏制房價,只要在上述的任何一個步驟抑制住了,就能讓不動產的成長態勢趨緩。 但經濟的循環往往都是蝴蝶效應,當你以為做了這個決定後只會影響到這個項目,但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這也是為什麼關於不動產政策的制定,很多時候都會討論很久才能三讀通過。 二、 不動產為什麼是經濟火車頭?房價跌了會怎樣? 很多人都希望房價下跌讓自己能更快存夠買房的錢。 但全世界所有的政治人物,基本上沒有人會說出希望房價下跌這種話,他們多半只會說希望房價的上漲在可控範圍之內。 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因為不動產牽連甚廣。 舉例來說,小熊買了一棟3千萬的房子,按照小熊一年200萬的薪水,這是15年不吃不喝才能擁有的。 但如果這棟房子小熊只負擔了600萬頭期款,剩下都還在寬限期沒有還本的時候,房價跌了3成只剩下2000萬,小熊還會繼續還2400萬的餘額去買價值2000萬的房子嗎? 如果不還,那房子被法拍,銀行就等於要提列2400萬壞帳,必須等房子賣掉後才能拿回2000萬。而行情價如果是2000萬,法拍是否只剩下1600萬?為了減少虧損,銀行也不想賤賣,會把更多房子砸在手裡。長此以往,銀行就會倒閉。 而發生在建商身上也是一樣。所有的商家都不會覺得自己產品不好,因此賣便宜只為了快速回款。而當建商開始賤賣,很多民眾的心態就是等一等就可以更便宜,更不願意買,建商更難快速回款,長此以往會形成惡性循環。這也是為什麼,賣得貴的建商往往越來越大,生意越來越好,賣得便宜的反而很可能就籍籍無名地消失了。 像中國強行遏制了房價的上漲,但卻忘了法律上最基本的『法不溯及既往』。 它一條新的法令一頒布,過去用原本商業模式可以行的企業直接沒辦法運行下去。恆大倒閉,大家只說它負債2萬億然後一直窮追猛打,但很少人提到它也有近2萬億的資產,是因為這些政策導致資產(土地、餘屋)大跌才讓公司資不抵債,不然本來的政策雖然它槓桿開得很高,但也不是挺不過去。 而中國目前的經濟情況就不需多說了,相信這也不是多數台灣人想看到的。因此,房價的下跌影響的是各行各業且弊大於利。 三、 台灣政府對不動產的政策 台灣的執政者目前對不動產的想法是: 1. 希望大家都能有1棟房子,因此盡量降低第一棟房的購買門檻。 2. 希望房子不要成為炒作的工具,因此增加第二棟房的購買難度。 但這樣的政策衍生出來的問題就是造成『真正做事的人』或者說這些執行的企業走向不同的道路。 先說銀行,銀行本身就是營利事業單位,獲利是他們追求的,既然政府不希望讓炒房,他們就積極放款放貸給首購族。 這讓很多租屋族也有能力購房,市場需求增加,推高價格。供應者也發現這樣的趨勢,因此兩房、一房一廳、一房的戶型越來越多,銀行對於建商想要蓋這類不動產的放款也會更寬鬆。 久而久之會導致首購的難度沒有降低反而增加。畢竟你可以用更長的貸款年限、更長的寬限期、更高的貸款成數,建商就可以針對這些再提高單價。而與此同時,過去小家庭的房型也越來越少,畢竟這類的客群減少了,建商開始只服務『首購』與『頂級有錢人』。 這也導致多數預售屋都是15~30坪,然後就是80坪以上的豪宅,中間值的選擇越來越少。因為前者就是為了政策,後者多數的購房者都是全款影響不大。 四、 從投資的角度民眾該如何看待不動產 不動產作為投資產品來說在這樣的政策下還是會持續受惠的,但由於第二棟不動產較高的持有成本以及較低的槓桿成數,因此我們認為在資產配置上,比較建議還是先購買一棟,之後再通過這棟的上漲由小換大、由遠換近。 至於投資,不動產作為投資工具來說有不可磨滅的兩大缺點: 1. 買賣手續費昂貴 2. 買賣獲利稅負過高 有鑑於此,我們認為若想取得同樣的報酬率,通過其他的金融產品是更適合的。 舉例來說,目前第二棟房子的槓桿倍數是3.33倍,也就是說花300萬可購買1000萬的不動產。我們假設房貸與房租互相持平,單靠房價的上漲,第二棟房子持有超過10年獲利須扣15%的房地合一稅,5~10年需扣繳20%的稅負,而且這還不包含買賣手續費與土地增值稅等其他費用。 也就是說,假設不動產5年上漲39%(2019~2024年林口區漲幅),1000萬上漲到1300萬。 費用前獲利390萬,但仲介假設抽3%就是41.7萬、土增稅假設36萬、代書與其它費用假設5萬這邊就是82.7萬;390萬-82.7萬=307.3萬,政府扣20%的房地合一稅就剩下245.84萬。 也就是說,上述一番操作下來,投資報酬率就是245.84/300=82% 5年賺取82%,平均1年是12.7% 時間拉長到10年,其實報酬率也是82%,因為林口的上漲主要集中在2019~2024這5年。 而且要在全台市場中選中林口本身就有難度,而林口能有那麼高的房價漲幅主要是因為近幾年科技業薪資大漲! 華亞科、林口新的工業園區獲得ASML的入住等等都是不動產的利多 若資金轉而投資到這些『根本原因上』,能產生的收益遠比82%更高 不要說個股,就光ETF的受惠都遠大於房價產生的實際獲利,而這些差距主要就是來自買賣房屋的高昂成本上! 同樣300萬投入美股大盤ETF,過去5獲利為14% CAGR,獲利103.2%,而且時間拉長到10年,獲利直接飆升到229.25%,平均一年12.6%(林口房價過去10年只剩下6.2%)。換成台股也不惶多讓! 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因為不動產的上漲主要是跟著政策走,但政策不會無限制的扶持同一個地方,畢竟地方的土地和居住人口有限,但投資人不太可能提早知道政策跟著政策走,通常都會有至後性,而且買房通常會在居住地附近。 綜上所述,台北人就算知道未來政策會發展高雄楠梓,為此下去投資的比例也不高,但金融商品可在線上操作。 因此,若單純想『賺錢』,還是建議使用金融工具,而非不動產。 五、 如何配置金融投資才能讓大家到手的獲利遠大於不動產的漲幅? 不動產的獲利幅度雖然不一定最好,但卻能讓多數人認為賺很多錢,主要的原因有兩個 1. 不動產投資資金大,總獲利金額大,即便%數不高,看起來也賺了很多錢 2. 不動產投資『價格不透明』,不像股票整天買了都會看到相關漲跌新聞,因此會讓投資人更想頻繁交易。 因此,想避免上述投資情況 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分散投資』 通過基金/etf分散部位降低資產波動。 降低波動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人因為價格漲跌影響決策。 綜觀歷史,我們發現,很多標的從上市至今投資創新高,但若中途有大幅震盪,多數人都會選擇停損,而停損後再進場的價格通常都比原本賣出的成本高,且更多人是不會再買回 這樣的情況下,多數投資人都無法賺取標地的完整獲利 反過來,很多波動小的標的,因為相對穩健,投資人可參與完整獲利。 縱使回溯看起來沒有那麼高的投資報酬率,但多數的投資人從中賺取實打實的收益。 因此,相對來說,能讓大家真金白銀入袋最多的投資方式並不是賺取最多的錢,而是想辦法針對承擔風險的極限制定此風險下最好的報酬率。 例如,有些人認為,總資產縮水20%它就會停損並且對該資產失去投資信心,這樣一來,即便知道科技股、加密貨幣可能有獲利也並非這個投資人可以all in的。 而投資該產業的比例也需要設定。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的資產管理公司如橋水、黑石等都努力尋找『相關係數為0』的各種標地 畢竟齊跌的情況除非全球性不景氣,不然不會發生! 只要能確保資產之間漲跌沒有關係且長期來看都是上漲的,那就會是很好的配置。 例如同樣都是股票,台股與美股高度相關,但與印度股市關連不大 這時候配置台股與配置美股漲跌可能一致,因此分散並不是買台股+買美股 而是買印度股票+台股or印度股票+美股。 同樣的道理,黃金的漲跌和股市關聯度不大的話,黃金也是一個選項 通過上述這樣的邏輯選擇分散,他們『一起跌』的機率就比較小,對這個投資人來說就不太會出現『停損』的情況。 除此之外,若想做的更好,只需要在適當的時機『增加』更利多產業的占比即可 每多做一個步驟,可能就能讓自己每年多賺1% 不要小看這1% 年報酬率6%,10年報酬率是79%;年報酬率7%,10年報酬率就是97% 時間拉長差距更大! 而基金事成立的目的 就是希望能讓大家有一個地方可以第一時間知道這些市場發生的事情,並且告訴大家應該如何應對。 除此之外,就是希望通過『觀點產生器』讓大家知道,那些專家、基金經理人、資產管理公司到底是如何建議大家配置的。 畢竟金融市場瞬息萬變,很多東西關聯性都不是絕對的。 10年前台股與港股陸股的漲跌走勢非常相關,但近幾年關聯度降低反而與美股關聯度增加。 過去日股走勢是獨立全球的,但近幾年開始融入全球 這些都是基金事希望能提供給大家的消息! 關注 #基金事 讓你可以第一時間掌控各種投資快訊吧! #基金 #不動產 #投資 #理財 #ETF #webzz #基金事 #經濟 #asml #華亞科技園區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