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上億豪宅誰在買? 雙醫生家庭是否買得起? 2020年疫情爆發,隨後全球進行了瘋狂的量化寬鬆政策(QE),導致房價高漲,資產的漲幅也遠超過薪資的增長速度,這使得許多人產生了不滿的情緒。 最近新聞報導,一對年薪加總近千萬的夫妻工作超過30年,卻仍然無法負擔破億的豪宅。這讓人不禁好奇,到底這些高價房子是賣給誰?難道即便收入如此之高,還是無法負擔嗎? 今天,基金事將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不理財的人與願意理財的人,假設他們有相同的工作收入,那麼在65歲退休時,他們的財富狀況會有什麼不同呢?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 收入分配問題 我們今天討論的案例是台灣人民心目中多數人認為收入不錯的職業——醫生。 醫學系一直以來都是台灣學生的第一志願,而讀書對多數人來說是相對公平的競爭。因此,這些人的收入狀況大致上可以代表普通人非常努力工作後,一輩子能累積多少財富。 在討論薪水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台灣醫生的「制度」。 台灣的醫生大致分成兩個流派,分別是醫院醫生與診所醫生。由於診所醫生的收入範圍差距太大,因此這裡主要討論的是醫學中心的醫生。 一般來說,醫院醫生的職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不分科住院醫生(PGY) → 住院醫生(R1、R2、…) → 總住院醫生(住院醫生最後一年,全名為總住院醫生) → 一般主治醫師(V) → 主任醫師 → 教授(P) → 部主任 → 副院長 → 院長。 了解這些階段很重要,因為醫生的薪資並不像上班族那樣線性增長(每年調整3%~5%),而是階段性調整。醫生在同一階段的薪資基本上不會有太大變動。 下表列出了一位一般醫生從剛畢業25歲到65歲的職涯,假設終點是升任主任醫生並退休,平均收入大約是多少。 由於不同科別的收入差距也很大,因此這裡以內兒科為例,畢竟內科不開刀,收入相對穩定,波動較小。 這其中有些項目高估,有些低估,但整體來說是抓取了一個平均值。 從上表可以看出,一個醫生在41年的職涯中,稅後可支配的總支出為1.182億。如果夫妻兩人都是醫生,則兩人可以花費的金額高達2.364億!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他們擁有一棟價值破億的房子似乎很合理。 但……帳可以這麼算嗎? 顯然不行! 畢竟人有七情六欲、吃五穀雜糧,需要食衣住行育樂,需要奉養父母,甚至需要傳宗接代。 上述這些都需要花費金錢。 我們假設這對夫妻在41年的職涯中不買房、不投資,單純靠薪水生活。 以支出來說,一個小孩大約需要1000萬才能養到大學畢業。 (0歲到3歲這4年保母日夜托嬰加上衣服副食品與兒童玩具等等一年花費約60萬,4歲到6歲幼稚園、才藝班和日常吃喝娛樂一年花費50萬;國小6年加上才藝班和日常一年花費30萬;國高中6年加上補習費和日常一年花費30萬;大學加上住宿和日常吃喝一年花費40萬,共910萬)上述這些加上保險費與其他支出,0~22歲共花費1000萬左右。 也就是說,養3個孩子大約需要3000萬。 第二點,關於買車,假設節省一些,夫妻每10年換一台車,41年間共換4台,第一台國產車60萬,10年後犒勞自己買一台120萬的車,之後每台也都是120萬,買車部分夫妻共花費840萬。 但養車的費用平均每年包括加油、保險、停車費等大約需要10萬,41年下來夫妻共花費820萬。 住家部分,無論是房貸還是房租,平均來說,第一個10年夫妻每月支出2.5萬;之後每月約4萬的居住成本應該是合理的。用這樣的邏輯來計算,居住支出費用為1788萬。 至於夫妻本身的支出, 第一個10年,平均每人每月花3萬在飲食、服裝、旅遊和娛樂上;之後平均每月花5萬在自己身上,對於月薪30萬的人來說,這並不算太大的開銷。 這部分41年下來共支出4320萬。 此外,假設夫妻兩人都有購買保險,預估每年繳費約10萬左右,夫妻共計20萬,加總下來是820萬。 最後是一些家庭共同支出,如水電、網路、瓦斯、電信費,還有年節送禮、婚喪喜慶等開支,這些每年大約要十幾萬到幾十萬不等。時間拉長到40年,也是一筆不小的花費。 上述這些費用加總起來高達1.2億,而這還不包含意外醫療支出、孝親費等。 也就是說,如果都不投資,按照上述的支出方式,到了65歲退休時,這個家庭將剩下1.1億現金,拿去買房後便一無所有! 這就是目前多數「高收入受薪階級」的真實寫照。這些人能取得較高的薪水,意味著他們對本業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因此他們並沒有太多時間花在投資理財上。 這樣的人工作一輩子,可能買得起一棟價值破億的房子, 但買得起卻住不起。 65歲了,工作收入中斷,只剩下每月5萬到6萬的月退俸,若所有存款都買房,那每月6萬的月退俸,可能光是管理費就要扣掉1~2萬,剩下的水電、網路、瓦斯、手機電信費一扣,幾乎所剩無幾。 因此,如果是這樣的情況,這對夫妻根本無法在退休時住上破億豪宅。 但…… 如果他們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做出不同的選擇, 結果可能會有所不同。 例如,他們剛畢業就買房子,而不是一直租房子,然後每10年賣掉房子再換新房子。 假設每10年房價上漲50%(平均每年房屋上漲4.1%),那麼 如果他們在25歲時買了一棟價值1200萬的房子,35歲時賣出價值1800萬的房子, 這時假設仲介費4%為72萬,等於他們賺了528萬! 由於是自住,獲利的前400萬免稅,超過的部分扣10%,所以這棟房子需要繳納房地合一稅12.8萬,加上代書費與土增稅等,大約可淨賺490萬。 此時他們可以買一棟價值3000萬的第二棟房子。 賣出時價值4500萬,仲介費4%為180萬,房地合一稅92萬,其餘費用扣除後,大約可賺1150萬。 接下來可購買價值5000萬的房子,10年後以7500萬賣出,同樣仲介費4%300萬,房地合一稅10%算下來共需繳稅18萬,扣除其餘費用可淨賺1960萬。 之後他們可以再換價值7000萬的房子(實際為6999萬,因為超過7000萬只能貸款4成),賣出時價值1億500萬。 仲介費420萬,房地合一稅268萬,其餘費用扣除後約可賺2700~2730萬。 經過這4次換房,到了65歲時,他們可支配的收入增加了約6300萬。這對夫妻將1億拿去買豪宅後,還剩下6000萬可以花費。假設他們能活到90歲,不考慮其他問題,平均每年還有250萬可以花,生活將會相當富裕。 那麼,除了買房之外,有沒有辦法讓他們的生活更富足呢? 答案是有的! 假設他們剛畢業時就決定,每月從稅後收入中拿出10%定期定額地投資基金或ETF。 雖然台股目前的年化報酬率超過10%,但我們將時間拉長至41年,使用8%的平均報酬率來看更為保守。 剛畢業那年只要投資7.7萬,經過40年的8%複利,這筆資金將成長為167萬,獲利159.6萬,報酬率達2072%! 41年間,平均每人儲蓄1182萬,經過複利成長後將達5790萬,淨賺4608萬。夫妻兩人共淨賺9216萬,較買換房投資法多出2900萬! 通過這樣的方式,這對夫妻在65歲時即便全款購買了一棟破億豪宅,還有9千多萬可支配,平均每年可以花368萬,每日可花費1萬以上,生活相當快活! 而且若退休後希望不傷害本金的情況下增加現金流,還可以把這些投資標的轉換成配息型的基金。 市面上有許多年配息可以到6%的基金,這樣下來多出來的9千萬,一年就可以有540萬的現金流! 而且只要投資標的是海外的資產,台灣政府針對這540萬也都不會課徵任何稅務。 也就是說,在退休後的這25年甚至更久的時間 這對夫妻每年可以有五百多萬的現金流,之後還能把資產完整傳承給小孩! 甚至可以通過分年贈與的方式直接幫小孩買房完成法定額度下的免稅資產傳承! 而且定期定額的投資壓力更小,不像買房需要一次拿出較大筆的錢當頭期款,交易成本也沒那麼高。而且這個支出只是稅後收入的10%,按照前述的支出,不會影響生活質量。 當然,上述兩種投資方法也可以「並行」,只是這樣一來,現金儲蓄會減少。如何在其中「調配占比」就成了一種新的生活智慧! 從這個故事大家應該可以看出來,想要賺錢,不一定需要非常厲害的投資,只需要在人生的某個時間點做出不同的決定! 至於年均報酬率是否能達到8%?實際上並不難! 以過去20年來看,無論是 #貝萊德世界科技基金 #統一奔騰基金 #元大台灣高息低波ETF (00713) 還是 #元大台灣50 ETF (0050),長期來看都能帶給投資人超過8%的年均報酬,甚至更高! 如果想要更快速地達成目標,或者自己的收入無法像雙醫生這麼高,但還是希望積累同樣的財富,那就需要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 例如選擇「更具增長潛力的標的」或在標的相對低點時「加碼投資」。這就需要有第一手的消息來源,幫助投資人做出最正確的決策! 想要做出更正確的決策,讓自己能以更快的速度積累財富嗎?關注基金事,讓我們隨時與你一同分享成長的機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