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分享 基金公司談創新,為何這麼難 (一) ​ 基金業長期被視為保守的行業。 ​ 除了在產品上為了迎合市場,會推出一些因應新觀念的新產品,例如:過去的ESG,氣候變遷,能源轉型等等。 ​ 幾週後如果看到“生成型預訓練變換聊天機器人(也就是最近很夯的Chat GPT)基金“也不奇怪。這些都是被動的應變,而非任何逆勢甚至創勢的作為。 ​ 但是今年以來基金業有一些較為大膽的嘗試。 ​ 例如摩根投信推出了Direct(先聲明完全沒有業配) Direct就是投資人如果“直接“到摩根的網站開戶,用定時定額的方式,投資特定的五檔基金(以後可能更多?),不收手續費(在網站世界,“手續“都是投資人自己做,為何需要費用啊? 銀行及其他的網路銷售平台快點跟進吧!)。 ​ 重點是:連基金管理費都大打折! 首先,關於基金公司加強直接銷售(而不只是經過銀行或其他管道)這件事,我就覺得蠻有種的。 ​ 畢竟在銀行或基金平台上能夠選擇的基金數量很多,多達上千支基金。 個別基金公司最多也不過五六十支基金,氣勢就先弱了。 ​ 如果直銷賣得好,對其他通路而言也是一種威脅,銀行“也許“就不願意配合銷售該公司的基金。 ​ 所以大多基金公司的直銷都是“惦惦“的做,甚至有些基金公司礙於成本及種種考量,悄悄地收起來,不做了(也就是完全倚賴銀行及其他通路)。 ​ 我想,摩根加強直銷,應該是對平台的介面(開戶及操作),基金的特點和績效,以及對能夠提供的資訊有信心,才能為DIY(不需要理專服務)的投資人,提供更佳的投資管道。 ​ 但是從我的觀點,基金支數不需要多(巴菲特就只有一家公司股票喔),重點是:“投資績效及資訊的提供” 降低費用就是直接提升績效(例如每年多0.6%的報酬,長期下來就相當可觀)。至於資訊提供(市場的動態,基金的操作,投資人該如何調整等),我想以摩根的資源,如果有決心,沒理由做不好。 ​ 因為只是費用的降低,投資人與基金團隊缺乏互動,時間不需久,興趣很快就淡了,更何況有其他管道的干擾(銀行提供“更誘人“的其他公司的產品,績效,折扣等等),會阻撓投資人半途而廢,無法享受到降低費用的好處。 ​ 另外,如果沒有互動,那ETF的管理費用不是更低?更吸引對費率敏感的DIY投資人? ​ 不論如何,對投資人而言,摩根是拋出了善意,期待他們更多的服務,也靜觀其他公司的應變(或是創新?) #webzz #webzz基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