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 Chang 凌雲
2021/08/31
TEXT
許多網站上都標榜所謂的幫助投資人做理財計劃,例如,只要輸入“期初投資金額”,“每月可以投入的金額”,“目前的年紀”,“想退休的年紀”等等,再問一些關於風險的問題,就可以設計出一個投資組合,然後這個投資組合就可以幫助你達到到目標。(關於這個選出的投資組合,我在另一篇發文中有提到,如果沒有所謂的“投資後的管理”,也就是“再平衡”或是“策略的改變及溝通“,這個投資組合很快就失效了,你可能很快就和它分手了。) 我這裡要提的是,前面的敘述到底有沒有問題?(你先想想再往下看) 基本上“起始金額”及“未來可投資資金”(這個能真的估的準嗎?)及風險承受能力,已經決定未來期末的結果。 就算設定了目標,也可能要重做,也就是可能要降低目標(資金少就是少,不能叫他馬上中樂透。風險承受能力低就是低,當下可以改變嗎?有些人因為要做高風險的投資就重作測驗。這就像問你酒量如何,你誠實地說:還好,但是為了想試一瓶烈酒,就說酒量很好,結果醉的不省人事)。我認為有多少錢,能冒多少風險,就盡可能去放大報酬率,賺最多的錢。不管你幾歲,或有什麼目標,這個原則都適用。 等等,如果已經八十歲了,不是應該投資保守的產品嗎? 如果照這樣的原則,世界上不會有巴菲特的存在。一個一輩子做投資,經歷過各種股災,目前資產是十輩子都用不完的人,就算是在“最後的日子”,他的投資也可以是一般人所謂的“高風險”才對。 對他而言,“你的風險”是在他可控制的範圍,就算明天虧了一半,他的血壓也不會飆升。也許對他們而言,投資就像人生,就像行善。把錢放在生產力低(但是虧損機率也低)的標的,是浪費資源,是種罪惡。 至於將資金分為不同的目的,投資不同的產品或是不同的組合,我認為也是不必要的。一般人只需要一個投資組合就夠了,讓它在你“能承受的風險範圍”,賺最多的錢。不需要對不同時期的支出(例如旅行,兒女就學,買車等等)做不同的計畫,對市場做不同的預估。 想想,如果三個月後要去旅行,就認為這三個月中市場會崩盤,所以要將錢放在定存中嗎?當你要用錢時,從這個組合中贖回就是了。但是沒有用的時候,讓你的錢去盡最大的努力,如雪球般,滾出最多的錢。
showIndexComment:
讚
362
留言
送出
你可能也喜歡
MM
關注
松山OK大叔@中信
關注
股海無涯
關注
牛市來了
關注
求穩追客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