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好還是被動好? 有人問到,webzz 為什麼只提供主動式共同基金的操作分享追蹤?股票呢?ETF不是比基金好嗎? 我們選擇主動式共同基金開始的原因如下: 1. 成熟的投資產品:共同基金在台灣的歷史已經超過三十年,無論是境內或是境外基金的各項法規已經相當完善,國人對於基金投資相當熟悉,過去因為基金發生弊端造成投資人虧損的案例相當罕見。 2. 風險分散:大多數的基金投資到數目甚多的股票,債券,或其他金融商品,因此風險較為分散,對投資人而言,投資績效大多與投資的市場或類別一致(例如美國股票基金多數走勢與美國股市大盤相近),絕大多數不會因為重押在某個標的物(例如九成資金押在某一檔股票),造成績效與大盤脫節。另外我們不希望有心人士用webzz的平台來炒作個股,所以現階段不提供個股的跟投。 3. 主動式基金有靈魂:多數的主動式操作基金是由真人做投資分析判斷。他們根據實地考察公司,與管理階層及證券分析人員交談,再用數量分析做出公司財物預測模型,然後根據市場利率算出個別公司的投資價值,最後再加上風險分析決定投資標的的比重,簡而言之,就是想盡辦法用最低的風險去換取最高的報酬,而且基金團隊都可以闡述基金的投資哲學,解釋市場發生的事件對基金的衝擊及描述市場的趨勢。 當然他們有時候會看錯。但是投資人如果能夠由基金團隊得到對市場及基金操作的瞭解,自然對於持有這個基金產生較高的信心。ETF 因為沒有市場研究團隊,完全是模仿指數的配置,複製指數的績效,所以無法提供對於投資的市場或是產業的深度看法,投資人必須自己去其他管道找尋資訊,自行判斷。 4. 主動式基金公司也有靈魂:因為個別基金對該市場或是產業有看法及策略,基金公司可以彙整各個團隊的看法,形成所謂的House View,也就是基金公司的總體市場看法。其中包含產業及總經的綜合研判及個體公司的假謢分析。通常這些資訊會提供給他們的投資客戶,有些也會公布給社會大眾。如同個別基金,基金公司的預測不一定準確,但是大多言之有物,且資料搜集完整。我們認為即使追蹤任選一家公司,也比迷失在雜亂的資訊汪洋中好(絕對比一些“投顧老師”或是一些“才不管你”“只為自己”的理專建議的好) 可是大多數主動型基金績效都輸給大盤,因為指數型基金(ETF)是模擬大盤,所以ETF比主動型基金好? 這個爭辯在網上有很多論戰,我們的想法是: “買ETF就是買大盤,基金大多數輸給大盤,所以買基金不如買ETF” - 這個邏輯似是而非。 ⁠ ⁠買ETF就能賺到大盤的報酬率嗎?答案是否定的 (?) 因為投資人對大盤前景是迷惘的,是會下車上車的,常常時點都是錯的。這就是看的到(過去績效),但是賺不到。(偷偷告訴你大盤是沒有view的) ⁠ ⁠那投資基金呢?不是更糟?對,如果你不瞭解基金經理人的看法,沒有和團隊互動,不能與他們一起放眼長期,不瞭解主動操作的優點,聽理專或技術分析建議,把基金當作ETF來 ”短線操作”,那基金(費用又高)真的就不如ETF。但是如果你能找到好的基金團隊,因瞭解而信任,與他們一起走過風雨,賺到長期高報酬的機會,就像買波克夏公司股票一樣(可惜和巴佬吃頓飯是要投標的,上次30萬美元),是相當高的。 ⁠ ⁠所以「基金vs 大盤」是個奇怪的問題。投資人能不能賺得到錢才是關鍵。如果自己亂操ETF做不下去,而投資主動式基金做的下去,基金輸大盤又如何? ⁠ ⁠話說回來,基金公司有主動式操作,就該有主動式的服務,與投資人互動。否則在這種績效的迷思下,投資人與基金公司雙輸,只肥了ETF及證券公司。市場最終只剩有錢人可以從避險基金中取得主動 (alpha) 優勢,一般沒有view的散戶只有亂買ETF,如無頭蒼蠅般亂飛,直到無力或撞壁而墜地。 ⁠ ⁠webzz上的幫手無論是基金公司或是素人高手都是“主動投資”,無論投資組合用的是主動式基金或是ETF,後面驅動操作的元素都是對市場或是產業的想法(就是主動的view),這些想法會經過webzz的平台分送給跟投的用戶,認同的這些想法的用戶,在市場動盪時,不會因為沒有方向而驚惶失措,hold得住就可以取得豐盛的報酬。 主動好還是被動好?沒有用力地跟住,不要妄想順風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