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分享 現在該買台股基金,還是ETF (Part 1) 基金還是ETF,是個爭論不休的議題。 “webzz 基金事“的名稱似乎暗指我們支持“基金“,其實不然。 大家別忘了,ETF也是一種基金。 最大的差別在於一般所謂的基金是投資人向基金公司,銀行,或是其他管道申購或是贖回。 ETF則是在“交易所交易的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是如同買賣股票般,向證券公司掛單買賣。 你說ETF因為是“無腦”(不需判斷公司好壞)的複製指數,所以費用低,長期績效就勝過大多數的”基金”。 這樣說其實並不正確: ETF不一定複製指數。 以美國的”方舟資產管理公司”(ARKK)的基金為例,多數是有基金經理人操作的,且費用不比一般的基金低,但是因為是在交易所交易,所以也是ETF,一般稱為”主動式”ETF。 就算是無腦複製指數,有些ETF管理費用也漸漸提高,這個話題請參考上一集的“若只有兩千“podcast:https://bit.ly/3nmhImd 台灣人熟悉的 ”複製指數” 的基金的正式名稱為 “被動式ETF”,但因為台灣主管機關尚未放行主動式的ETF,所以就統稱為ETF。 再幫大家整理一下: 1. 基金依照申購贖回方式,分為共同基金及ETF(之後簡稱“基金”及ETF)。 2. 基金及ETF都有主動式(有腦做判斷)及被動式(無腦的複製指數)。 3.在費用上,因為多數的基金銷售管道提供投資顧問服務(理專被你罵也是一種服務),所以申購時要付手續費。 3. 基金因為“有腦”操作,管理費通常較高。 4. 因為是在證券公司買賣ETF,沒有附加的顧問服務,也“無腦”操作,所以一般申購及管理費用較低(但是有其他的費用,例如證券交易手續費和交易稅) 好,你還是覺得其他費用不計算,多數ETF的管理費用較基金低,所以長期績效比基金好。 但是別忘了,“有腦“的管理費較高的前提是:人腦可以打敗無腦的指數。 至於長期下來基金是否能贏過指數(或是ETF),很多資料顯示“NO”(未完,請看Part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