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

護國神山台積電-如何創造奇蹟! (上) 台積電股價破千在即! 護國神山成長至今是多數人沒想到的,包含他的市值、獲利、擁有的技術,都不像台灣這座小島能承受的。 到底台積電成長至今付出了多少,又遇到了哪些困難。 為什麼台積電如今會成為地緣政治下兵家必爭至第,為什麼歐美社會拼命技術封鎖希望不要有第二家台積電等級的科技業在發展中國家誕生? 今天,基金事就從,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的視角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他為什麼能讓台灣這個目前都還被認定為『發展中國家』,更不用說40年前可能還是『未開發國家』的土地擁有『全球最先進的技術』。 為什麼台灣甚至說全世界發展中國家都很難再有機會誕生一家在高科技領域『如此重要』的企業。 內文非常精彩,希望大家可以幫忙按讚分享 也可以加入我們的官方LINE @webzz 讓我們可以在第一時間把基金快訊告訴你喔! https://page.line.me/825nhosj/ 讓我們開始把時間回到九十三年前,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 一、 少年張忠謀 1931年,張忠謀出生於浙江寧波,時年中國正在經歷軍閥割據、抗日戰爭、國共內戰。 因此童年的張忠謀可以說就是在不斷的搬家,為了躲避戰火輾轉遷習於重慶、上海、香港等城市。一直到了1949年,內戰結束,張忠謀一家才得以在香港團聚。 此時年方18的張忠謀正是應該就讀大學的年紀。 但張忠謀的父親深知,國家經歷幾十年的戰中動亂,一群人過去十幾年根本沒有好的求學環境,現在的大學教育為了配合學生平均水平,只會教最基礎的知識,很可能只是美國高中甚至初中生的學術水平。 因此,張爸花光最後一分積蓄,讓張忠謀去美國念大學! 在張忠謀的自傳中寫到,當年哈佛應屆新生有一千多人,他是唯一的華人。 雖然小張到美國是想學最先進的知識,但他自己也沒有甚麼高中基礎知識的底子,幾十年戰火顛沛他也都在逃難,因此剛去第一年他幾乎都在上通識課並惡補高中知識準備轉學考。 隔年,學霸小張就轉學到了麻省理工學院就讀機械系,並一路念到碩士畢業。 他選擇機械系完全是為了現實問題考量。 當時的美籍華人到美國幾乎都是幹最髒最苦最累的勞力活,想擺脫命運當人上人,還會有種族問題。 政治界是不可能的、和人接觸比較多的金融法律管理銷售對有色人種都很不友善,只有和機器打交道的工作比較有機會有好的OFFER。 二、 與半導體的偶遇 為了高一點的起薪,小張是打算直接拚到PHD文憑拿到再進入職場的。 但不幸的是,連續兩次申請博士班都直接被拒絕了,因此小張決定先解決吃飯問題,於是選擇去當時如日中天的Ford汽車上班。 但就在當年的就業博覽會上,小張也在另一家小的半導體公司希凡尼亞上留下了履歷,至此,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就在收到福特OFFER的當下,希凡尼亞的OFFER也一起送到了小張的手上。 兩個工作月薪差了1美元。 張忠謀認為我的專業和希凡尼亞做的完全不對口他都願意給這麼多錢,福特完全知道我的能力,也知道我能做甚麼,再跟他多要一點不過分吧。 抱著這樣的心情,張忠謀打電話給了福特HR,然後就被拒絕了。 丟不下面子的張忠謀,決定在希凡尼亞開啟他的職涯。 希凡尼亞聘請張忠謀是希望他可以幫助公司打造晶體管生產流水線,畢竟當時的晶體管都只能手動生產,張忠謀等於到了鐵皮工廠管工人。 為了避免被工人和老師傅忽悠,他開始惡補晶體管的知識,也正式開始了半導體人生。 多年後,他在德州儀器遇到了一個Ford退休高管到德州儀器擔任董事時對方曾說 『你真幸運沒有選擇福特,不然現在可能還卡在裡面了卻餘生』 三、 職涯貴人,鋒芒初現! 由於那時半導體才剛萌芽,大家都是從心開始學,在希凡尼亞浸潤3年的小張已經成為了業界叫得上號的專家了。 在一次國際電子器械大會上,27歲的張忠謀認識了29歲的摩爾和31歲的莫伊斯。 此時這三位日後的半導體巨擘都還在當打工人。 老張在希凡尼亞,另外兩人在日後大名鼎鼎的仙童半導體上班。 三人深厚的友宜就此結下。 他們白天上班,晚上一起去酒霸抽菸喝酒泡妹子打撞球,順便暢談半導體的未來。 但人的悲歡並不相同,半導體產業的確發展的紅紅火火,但希凡尼亞公司內部卻越來越混亂。 由於半導體的利潤回收周期很長,投入後長期都會處於虧損狀態,因此希凡尼亞的董事對半導體事業部門都沒甚麼好臉色,預算一直砍、人員也找小毛病裁撤。 小張心疼他的部屬,因此決心自己離職帶老部下一起闖天下。 這時候張忠謀找工作就不是想空降去當管理層,是直接帶好班底可以直接上陣。 因此,決定大力發展半導體的德州儀器直接聘用了小張團隊。 此時德州儀器一年營收大約只有7千萬,但他剛取得了半導體的重大突破,發明了矽晶體管。 由於正處於通訊爆發時期,無數人都會開始用上各種半導體設備! 產業淘汰升級的速度非常的快,很可能一個新技術就能讓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成為全美皆知! 因此公司不光網羅管理人才張忠謀,也積極挖掘技術人才,發明積體電路的Kilby也正是在同年一起加入了德州儀器,並與張忠謀成為了好朋友。 由於一個管生產一個管研發,兩個人常常就再一起討論,回一起這段往事時,張忠謀常說『他當時覺得能穩定生產晶體管就很難了,還要把一堆晶體管和電子元件都放在矽晶片上,他想想都頭痛。』 但他沒注意到的是,這個他不太重視的晶片,有著無窮的潛力。 雖然專利是德州儀器研發的,但後續開發德州儀器沒有太注重,反而是他好朋友的仙童半導體注意到了這個技術,並開始將之商業化,研發各種晶片應用、剛好小家電市場火速爆發,銷量成倍增長。 為此,德州儀器也加緊成立了集成電路事業部門並認張忠謀為部門總經理。 這件事情對張忠謀的人生來說是影響非常大的。 他親眼看著一個足以改變世界的技術在他面前研發出來並且取得巨大的商業價值,因此至此之後,張忠謀對新的技術一定會第一時間了解並且分析研究他的商業價值,這也奠定他日後選擇接班人的基調。 一定得懂技術、然後要懂商業,絕對不要找財物來當CEO… 德州儀器的職涯是小張這輩子最快樂的時光,時任德州儀器總裁哈格蒂對張忠謀更是疼愛有佳。 他很清楚半導體研發周期很長,失敗次數會>>>成功,因此給的預算幾乎沒有上限! 甚至在發現張忠謀不光有管理才能還懂技術的時候,他直接保留薪水並且全額資助張忠謀去讀博士班。為了勝任張忠謀當研發部門副總做足了鋪墊。 張忠謀到史丹佛念博士的時候,遇到了半導體傳奇導師肖克利。 這位導師可以說是矽谷的教父,電晶體發明人,矽谷第一家半導體公司就是他創立的,仙童半導體以及知名的仙童八叛逆(Traitorous eight)都曾經是這間半導體的職員。 但這位大老學術研發是很厲害,但脾氣也不是普通的壞。 每次學生問問題,他會先嘲笑學生智商低,然後才開始回答,久而久之,就沒甚麼人繼續問他問題了。 而也正是在肖克利的身上,張忠謀學習到了『管理企業最重要的就是溝通』。 至此,張忠謀已經做好成為一個企業負責人的全部要素。 1.懂生產管理,不會無謂的天馬行空浪費。 2.懂技術,不會給出不符合現實邏輯的設計理念。 3.懂商業,知道市場會需要甚麼產品,甚麼產品能賣出去,他能把資源做最合理調配,幫公司創造最大獲利的同時又能持續保持研發需要的資金持續基累技術。 4.還有最重要的,懂溝通。知道所有人都是需要哄得,關係是要維護的,不然最後就會像肖克利那樣沒人願意跟他反饋問題。 上面的這幾個點扣除任何一點都無法讓台積電走到如今的成就,像INTEL後來的幾個CEO就全部都是財務出生的,只想把帳做得好看,忽略研發,吃老本,注定走下坡。 這也是為什麼,台積電目前的話事人會是魏哲家。 首先,他是技術出生,電機博士,再來,他懂行銷管理、會通過媒體放話測風向看客戶願不願意讓他漲價。 還有,他懂溝通,願意跟股民溝通、對內也都願意,之前也是少數會跟張忠謀開玩笑的下屬,因此他會成為接班人。 回到1972年,準備好一切的張忠謀,迎來打工人生的巔峰時刻,成為了德州儀器的集團副總裁兼任半導體集團總經理,成為德州儀器三把手,在他上面只剩兩個人,分別是德州儀器董事長與CEO。 熟知美國企業體系的人應該知道,美國的董事長多半是不管事情的,因此張忠謀實際上在德州儀器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也成為了美國有史以來第一個華人高管。 成為了掌門人,張忠謀累積的人脈開始發揮作用。 他的好朋友摩爾和莫伊斯此時成立了INTEL,因此他直接打電話跟他們要了記憶卡的訂單。 並且拿著INTEL的訂單去跟其他公司簽約。 他通過長約綁定客戶,約定產品售價每季度降低10% 這麼做的依據就是他相信摩爾定律18個月快1倍的說法,認為每季度降低10%,18個月後售價是現在的53%(0.9*0.9*0.9*0.9*0.9*0.9),若18個月後摩爾真的可以做出效能又翻一倍的晶片,那他的成本也減半,獲利沒有減少。 通過這樣的方式,德州儀器迅速成為記憶體市場的最大供應商。 之後的微處理器也是這樣的情況。 以時已經兩鬢發白的老張堅定的相信老朋友的摩爾定律,他完全發揮工程師特性,DEADLINE訂好了就堅持大家一定要貫徹下去。 老張靠著鐵血手腕與驚人的眼光,成功的讓德州儀器成為了全球市值最高的半導體企業。 1974年的美國報紙大篇幅刊都宣稱張忠謀是掀起全球半導體大戰並讓競爭對手都發抖的男人。 四、 與台灣的邂逅 小張在美國半導體大殺四方的時候,台灣還只是以石化業加工、糖業、水泥加工出口為主的國家。 台灣當局也知道該到了產業升級之路。 但產業升級不是有錢就能完成的,需要有技術,而技術都掌握在大公司手中,大公司想要到台灣設廠又涉及到高層政治博弈和國際關係,因此只能等對方想過來的時候才可以,不能勉強。 此時歐美人工成本直線上升,為了節約成本,半導體大廠開始把比較不重要的部門外包出去,首先分拆出去的就是比較低端的封裝測試。 歐美對技術一直很看重,也一直有個說法,就是軍用科技10~15年後才會對民間開放。 民用10~15年後才會對落後國家開放。 雖然是人家不要的,但對於未發展國家來說也是高科技產業了。 為了爭搶這個『相對高科技的產業』,亞洲各國紛紛給出優惠政策。 土地免費、低息貸款、產品免稅或稅務優惠等等。 而這樣的做法也成功在1964年吸引了一些企業來台踩點,第一家來台灣投資的半導體廠商就是通用電氣,1966年通用電器在高雄成立了高雄電子,負責晶體管裝配業務。 之後飛利浦、德州儀器、摩托羅拉等公司也都來了! 而台灣此時算是相對高科技的『三陽摩托車』則是成為一起合資的股東之一。 1967年,張忠謀第一次來台灣,他來亞洲考察到底該在哪邊建廠,應該在台灣還是日本。 此時台灣的設廠成本是日本的1/5,但日本的設廠成本也只是美國的5% 都很便宜。 不過考量到此時日本受到越南戰爭影響,大量訂單湧入,國家每年GDP暴增,薪資增速太快,因此力排眾議選擇台灣。 也因此,張忠謀與工研院負責任孫運璿開始碰頭,為張忠謀來台埋下了伏筆。 1975年,張忠謀的啟蒙恩人哈格蒂申請退休,但接任的CEO並非此時已經位居二把手的張忠謀,而是另一個事業體的夏博。 這個消息讓張忠謀非常震驚難過。 本來他也是CEO熱門候選人,但就因為膚色讓他無法更進一步。 而且夏博的理念也和張忠謀差距甚遠。 他為了讓任職期間財務好看,因此縮小了半導體研發經費。加大了消費電子產品開發。 兩人的矛盾上升到了白熱化程度,他們會在會議期間直接對飆互罵,互看不順眼。 3年後,張忠謀離開了德州儀器。 這對張忠謀來說是很痛苦的決定,由於哈格蒂的照顧,他一直認為德州儀器是世界上最棒的公司,但一切還是發生了。 離開德州儀器的張忠謀沒多久就接到了通用儀器的CEO OFFER。 但他到了通用儀器後才發現這是一個超級大坑。 按照張忠謀自己的回憶錄所說『通用儀器最大的目標就是把自己賣掉,他僱用我的目的只是為了炒高股價讓自己的被收購價更高一點』 這個履歷大家可能沒有特別感覺,但在美國高階經理人來看可以說是超級黑名單。 一旦你被經理人圈子貼標成了專門負責金融收購的人,那未來有點志氣的企業都不會再聘用你了,畢竟人家找的是經營者,無論實際做的怎麼樣,名面上都是希望永續經營不是來把自己賣掉的。 因此為了避免被貼標,張忠謀僅僅做了一年就烙跑了。 而在這段前途迷茫的期間,孫運璿三不五時就有在當說客,遊說他到台灣創業的。 那時的韓國舉全國之力在發展LG和三星的半導體,而台灣還在做低階組裝代工業務。 在國際半導體供應鏈的眼中,台灣就是封測廠,而且還是低階封測廠。 1985年,行政院長俞國華派出工研院董事長徐先修赴美邀請張忠謀來台旅遊,這時閒散在家的張忠謀同意了。 時任竹科負責人李國鼎也拿出了最大的誠意,跟張忠謀說,台灣當局打算聯合外資+台灣民間資金+政府部門合資成立一間『超大型集成電路製造公司』,但還沒有方向,希望張忠謀來主持。 這時張忠謀剛好想到,他在通用處理併購的時候,有收購一間半導體廠,創辦人戈登坎貝爾把股份賣掉之後有跟他說,想做一間專門做IC DESIGN的公司。 那時的張忠謀還對他說,若通用有一些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外包給你。 那時的IC DESIGN頂多像現在的IP廠,只能做邊角料。 但實際上,有這樣想法的工程師越來越多。 於是,一個大膽的想法開始在張忠謀腦海中湧出! 他認為,目前全球的半導體廠都是IDM廠 INTEL、德州儀器、IBM和日本的東芝等巨頭都是包攬生產、製造、封裝。 他覺得封裝能外包,那製造也可以外包。 同時考量台灣的民情,他認為,台灣不適合最生產、封裝做不大,因此他打算做台灣人最熟悉的『代工』 但他要搞就往大的搞。 於是,他把開廠預算直接寫到了55億台幣(2億美元),然後丟給了俞國華。 並且表示,政府想開廠的話至少要出資這麼多錢。 這對當時的台灣政府來說無疑是一筆巨款。 就連張忠謀自己都表示,在最順利的情況,這筆投資可能也要5~7年才能回本。 但誰也沒想到,俞國華當下直接找了4個部長等級的負責人+張忠謀一起成立專案小組簽頭這個計畫。 台灣之光,即將破土。 但擺放在前面的問題與困難依然重重。 第三世界國家工廠如何融入全球供應鏈? 技術哪裡來? 客戶哪裡來? 政府在中間扮演甚麼腳色?張忠謀又將如何創造奇蹟? 下一集,將會為大家一一說明! 若喜歡我們的文章,希望大家不吝嗇幫我們按讚轉發! 謝謝大家! #基金 #基金事 #台積電 #台灣科技 #AI #台股 #護國神山 #半導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