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護國神山台積電-分配的藝術 今天是台積電系列故事的第二集。 上集可觀看: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zPTDsSoRgT5J2Ab7GDdWPUNWhYKargivh5P5U4HUJEwDQ72GMndbLEhkbwEqLrWWl&id=100071880366371 在張忠謀拿到俞國華的授權後,最難的問題就是如何讓國際大廠願意授權技術了。其實這個問題放到現在也是一樣的: 如果出資的都是國家,外國政府幹嘛授權技術給你?扶持一個敵人對付自己? 如果出資的都是外資,對方只想要台灣便宜的土地和人工,那台灣政府會為了台積電讓道多少?這邊的讓道指的是從教育到資源傾斜甚至水電優惠等全面的。從後來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是非常全面的,土地金錢補貼就不用說了,水電減免,甚至為了台積電蓋寶山水庫,還有清華和交通大學增設各種二類組科系都算相關的補助。如果台積電都是外資,台灣人民只是員工,會做到這樣嗎? 台積電的「民間投資人」要占比多少? 上面三個問題都是很難解決的。更難解決的是,此時的晶圓代工是一個沒人知道在幹嘛的商業模式。理應最了解的張忠謀還表示,預估回報週期會很長甚至可能虧錢。因此,最有可能出錢的只剩政府,但政府又不能是出錢最多的,不然沒有外資願意貢獻技術。 到這邊問題都列出來了,然後張忠謀就開始到處拉投資了。這時候跳出來的外資都是只想要好處的,例如飛利浦跳出來說,代工廠技術他可以出,但這些技術都是先輩耗費心血完成的,我以技術入股佔據51%不過分吧!面對這種虎狼之詞,張忠謀是很不爽的,但他也很清楚此時沒幾家有技術的公司願意談,因此開始拉扯,先是扯出台灣當局的意思,表示單一企業最高持股25%,而且表示技術願意買但不能換股,再來就是私下找老朋友問問他們願不願意來台投資。 但現實卻給了他一擊悶棍。無論是前同事、下屬還是對手都直接拒絕,AMD、SONY、東芝、INTEL、德州儀器都不認為純晶圓代工會成功。時任INTEL CEO摩爾甚至表示:「老朋友,你有很多好主意,但這個可不怎麼樣。」 外資拉不到,內資也不順利。民間有錢的個人或企業都表示,看不懂政府要幹嘛,燒錢維持國安是政府該幹的事情,我們是商人,捐點錢可以,但明明是要我們捐錢卻騙我們投資可不幹。以王永慶為首的企業家都表示,政府要個幾百一千萬沒問題,但一下要拿出好幾億做慈善…這個… 這個時候就輪到李國鼎出馬了。他親自跑去找了一堆拿過他人情或請他批文過的企業家討要人情債,逼他們投資台積電,否則未來政策優惠也沒他們什麼事情了。最後總算凹到6-7家企業決定放血支持。到了最後,只好多答應了飛利浦很多條件,才換到了飛利浦出資認股。至此,由荷蘭飛利浦、台灣政府、台灣民間企業出資組成的台積電正式落成。 政府是大股東,占比48.3%,是最大股東但持股不過半,飛利浦是第二大股東27.5%,享有優先採購權以及每年需支付3%營收作為專利使用費(此時的飛利浦是把台積電當成海外子公司的,認為產能自己就能包圓了),而且飛利浦還簽署了一個特殊權利,就是優先認股權,也就是說在1989到1996的7年內,其他股東(台灣政府或民間)想要出售股票,需優先賣給飛利浦,飛利浦最高可以買到51%。最後的股東就是不太情願的7家民營公司了。 飛利浦的算盤就是,這7個民營企業應該也不懂半導體,搞不好聽到有人願意收購他們很快就會願意出售。所以他對台積電的照顧是全方面的,不會藏招,因為對他來說台積電就是他的。無論是精心設計還是巧合,台積電的初始持股可以說是一本教科書,反映的就是第三世界發展中甚至未發展國家希望取得最先進技術同時又希望能保有控制權的情況下應該怎麼做才能最好的達成目標。要讓每個人都覺得,對這個公司有控制把握,大家才會出工又出力。不然,如果一開始就台資占比太多,外資就直接把你當代工廠,技術不會認真教你。一開始就外資太多,政府不會給優惠太多。通過這樣的股權配置,台灣政府和飛利浦都認為台積電是自己的,可謂是出工又出力。而實際上,這也是全球發展中國家最後一個集合國際勢力完成地方產業升級的高科技公司了。 之後的幾十年,全球化走向的不再是一起成長,而是分工。歐美等先進國家打著自由貿易和國際分工的旗幟,實施的政策就是落後的人幹落後的事情,你土地便宜人工便宜就幹低階勞力密集代工。這樣的政策阻礙了發展中國家經濟轉型。他們打著公平的旗幟,認為自由貿易應該競爭,政府不能干預,不能給虧損企業補貼和指標貸款,這讓很多企業很難通過出售商品疊帶循環完成產業升級。到最後就只能做門檻低的代工。如果你不照著玩,WTO就說你不符合規定不帶你玩。這樣大家互相之間沒有關稅,你到哪都是關稅,成本比別人貴一大截。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往後的幾十年,落後的還是落後,即便有錢還是落後,除非整個國家自己願意窮幾代人,不然真的很難跟上先進國家。大家可以對比看看,除了半導體之外,台灣同時扶持的另一個產業,面板業(當年叫做兩兆雙星),現在是怎麼個要死不活的狀態就知道了。 說回台積電。 此時 56 歲的張忠謀還想不到那麼遠的事情,他當下想的就是如何給自己的小寶貝找訂單。但現實很殘酷。 台積電董事長的名片不好使,大家不認為只會搞塑膠的台灣能懂晶圓代工。 於是張忠謀一開始就打算把台積電打造成國際化。 首先就是會計制度、薪酬制度、人員分布等等。 他的一系列做法在許多初創公司來說都是自殺局。 首先,小公司初創,身兼多職很常見,一開始就拿超高規格會計制度要求,成本會增加很多。 其他的鐵皮工廠一個會計一個出納可以搞定,你就要多花幾十倍成本找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來寫。 再來就是成本,此時的台灣薪水是很低的,但老張挖人才還是用德州儀器的薪水標準,甚至還考量到加盟小公司可能對對方往後職涯有影響,給的還更高。 第三點就是全球設辦公室,先是設了北美辦公室,再來就是歐洲辦公室(主要服務飛利浦)。 三板斧打下去,還真的有高層被打動了。 老張說服了老部下,前通用電器半導體部門總裁加盟台積電擔任總經理,然後要求內部管理層都用英文互相溝通,這些都是為了開拓老張最熟悉也最重視的北美市場。 但張忠謀可不是那種花錢大手大腳的主。 浸潤半導體幾十年,他很清楚,相對人事成本和行政成本這些小錢,半導體廠最大的支出就是設備! 相比發薪水時的大方,台積電對「友商」來說就不怎麼友好了。 此時為了蓋廠,就需要採購設備,張忠謀找上了剛被飛利浦分離出來的子公司 ASML,然後開始到處打感情牌,先是說我們都幫飛利浦做事等等,要有內部員工價、再來就是凹售後服務。 很多在德州儀器時應該會付費的服務被老張凹到變成免費的,例如售後、保固。 但即便張忠謀做了那麼多努力,此時全球半導體產業還是把台積電當成飛利浦子公司。 為了擺脫這個困境,張忠謀積極想拿到一筆不是來自飛利浦的國際指標性訂單。 剛好此時格魯夫接替摩爾成為了新的 INTEL CEO。 這個格魯夫是個鐵血悍將,他的成名一戰就是讓 INTEL 退出內存產業專供微處理器,並且成功壟斷個人電腦微處理器 CPU,甚至成為規格制定者。 而當初老張就是算他這一戰的外部功臣之一,因為老張那時在德州儀器想要拿訂單的時候就剛好把內存業務拿走,後來也順利成為內存霸主。 兩個人個性都很火爆,也因為都在事業上很成功,因此惺惺相惜。 老張認為,格魯夫應該是了解他的,會知道即便他到台灣但還是能做出國際品質的產品。 而且此時也算天時地利,格魯夫也正打算集中資源在微處理器市場,想要在個人電腦高速發展的時代維持市佔率,甚至想染指遊戲機市場的微處理器。因此他打算把代工業務外包,集中火力辦大事。 因此在張忠謀邀請他到台積電考察的時候,格魯夫直接同意並且搭飛機來台灣了。 帶著質量檢查部門與技術部門來台積電考察了一番之後,格魯夫給台積電提出了 200 多個需要整改的部分,並且表示,只要完成整改,那未來訂單業務可以包給你們。 台積電眾人看到厚達好幾百頁的整改報告時都懵了,甚至有人表示老外是不是沒有誠意。 要知道同為世界級的飛利浦用他們晶片都沒甚麼問題,怎麼這個美國佬來了就到處挑三揀四。 張忠謀深知,這是一個機會,一個讓台積電揚名世界甩掉飛利浦子公司標籤的機會。 因此不顧部屬反對,開始整改,順領團隊日以繼夜的改善這兩百多個部分。 半年後,INTEL 質量檢查部門再次來訪時,整改點只剩下 20 個,又過了半年,只剩下了 4 個。 又過了三個月,INTEL 認證終於通過,台積電如願成為「INTEL 供應鏈名單」。 這個 MARK 對照現在就很像小公司成為 NVIDIA AI 供應鏈一樣重要。 INTEL 等於國際廣告,讓台積電成功成為「國際一流標準認證企業」。 因此,世界各地都有訂單向台積電湧入,台積電也成功在成立 2 年營收破 10 億台幣。 而另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格魯夫給張忠謀指明了晶片領域的發展方向,應該是邏輯晶片不是記憶體。 要知道張忠謀一開始也是想做記憶體的,畢竟這是他在德州儀器幹的最出色的業務,但格魯夫和張忠謀說,記憶體市場過於單一,未來很容易進入削價競爭環節,但邏輯晶片非常複雜,而且可鑽研空間很大。 這些當下無法驗證的話語都在事後一一實踐。 要知道,即便發展到了現在,很多記憶體廠商都還在賠錢,像 2 年前許多記憶體大廠,三星、SK、美光才剛經歷史上最大虧損,相比之下,同樣面臨消費性電子需求衰退,台積電營收只有微幅影響就知道了。 隔年,台積電營收火速成長來到了 45 億台幣,也正是迎來虧轉盈! 也讓台積電有了底氣,決定開設晶圓二廠,這次蓋廠不只培養了台灣一批「蓋廠企業」,也因為產能跟上,台灣順帶湧入了許多 IC DESIGN 公司。 在此之前,全台灣只有 19 家 IC DESIGN 公司,在晶圓二廠完工時已經有 55 家了。 到了 1993 年底,晶圓三廠動土,這也是台積電第一個 8 吋晶圓廠(一、二廠都是 6 吋的)。 而晶圓三廠建置後的第一大客戶,就是如今如日中天的 NVIDIA。 當時 NVIDIA 已經設計出了晶片,但自己沒錢蓋廠,所以打給張忠謀問可不可以幫忙代工。 那時他本來找的是 INTEL,但 INTEL 以量太小拒絕了,而產能尚未滿載的台積電同意了。 也讓這段友誼一直延續至今。 而實際上 NVIDIA 給台積電下訂單,某種程度也促使台積電持續要進步。 要知道晶片和晶片差距很大,有的很簡單,只是放幾個晶體管,主要用在小家電。 但有的很複雜,可以做各種運算,當時最先進的晶片就是電腦和遊戲機,因此兩大龍頭,INTEL 還有 NVIDIA,一個 CPU,一個 GPU 都把晶片給台積電代工,也不斷讓台積電追求更進步的技術。 1994 年 9 月,台積電正式上市,股價突破 150 元,市值突破 1200 億元,相比上市的 55 億翻了 20 倍。 7 個民營冤大頭也成為了笑到最後的贏家。 今天的故事到這邊就結束了 下一集,我們將和大家聊聊,台積電與聯電的恩怨情仇,若喜歡這個故事的,希望大家可以幫我們按讚分享。 若想支持我們也歡迎大家加入我們的官方LINE https://page.line.me/825nhosj/ 這樣你就可以在第一時間收到你關心的市場的第一手消息囉! 我們也會提供更多精彩的企業發展與投資的故事,讓大家輕鬆學投資,簡單懂理財!